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3年6月30日星期日

信貸泡沫爆破初兆 盤點體檢刻不容緩

六月中下旬,內地銀行體系出現流動資金緊張情,銀行之間隔夜拆借利率於6月20日曾升至逾13厘,遠高於正常約2厘多水平,而央行作為最後借款人,初期並無立即介入協助有問題的銀行周轉,一場「錢荒」風暴蔓延,令企業向銀行融資困難。最後,人民銀行發表聲明,表示已向「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風暴才暫時紓緩,但拆息只是高位回落,仍未回復到正常狀態。

今次「錢荒」事件反映內地近幾年的信貸泡沫已到了危機境地,實不容再惡化下去。中央的審慎舉動,可解讀為向銀行警示﹕是時候收拾殘局了。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爆發後,中國急急推出4萬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穩住局面,但卻形成一個龐大的信貸泡沫,信貸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海嘯前的120%躍升至超過200%水平,大量信貸投入經濟效益差的項目,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不足以償還本息,在宏觀經濟層面所見的是,信貸與貨幣供應增長遠快於名義經濟增長率,整體企業資本回報率日趨下降。究竟錢到了哪裏,答案是不少去了償還舊債本息。這種金融失衡,埋下了巨大風險。

銀行業在海嘯後大舉放貸,貸款年增長20%至30%, 近兩年再無法支撐這高速增長的貸款,於是,銀行帳目表以外的所謂理財產品應運而生,銀行把各式各樣的貸款包裝成理財產品,向公眾售賣集資,雖沒有官方統計,但估計理財產品已有逾10萬億元規模,它們的問題是透明度低,風險有多高,投資者難以評估,只知可獲取比正常存款為高的利息,情就如當年令不少港人中招的雷曼迷債。

海嘯後銀行大舉放貸

理財產品風險難料

最先對理財產品發出警號的是中國銀行前董事長、現任中證監會主席肖鋼,他去年10月12日在英文《中國日報》發表題為〈監管影子銀行〉的文章,指理財產品是中國影子銀行的主體部分。理財產品令人擔憂之處,在於其質素及透明度,很多理財產品掛的資產是空置的樓房、長期的基建項目,以及一些高風險資產,它們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償還理財產品的本息。更甚者,不少產品沒有掛靠特定的資產,而是一籃子的資產,它們的現金流入與償付本息的時間根本不合。銀行不斷以新理財產品集資應付舊產品的本息,情就有如「龐氏騙局」。

肖鋼文章中曾預言,理財產品以短期資金融資長期投資,一旦融資市場受阻,將會觸發流動性危機。今年6月最後兩星期,據信貸評級機構惠譽估計,中國有多達1.5萬億元的理財產品到期須償還本金予客戶,最終導致銀行出現「錢荒」,央行初期不施援手,便出現了如肖鋼預言的流動性危機。

這場危機只是中國信貸泡沫的冰山一角,它呈現了泡沫爆破的初期徵兆,包括銀行間失去互信而拒借,企業融資困難,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評估危機的規模與清點理財產品背後代表的壞帳。不論是美國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或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的經驗,信貸泡沫爆破後要重建公眾的信心只有一途,就是壞的銀行及壞的資產盡快清除。大蕭條時,美國政府採取銀行假期,盤點銀行財務狀,假期結束後,只有財政建全的銀行可復業。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銀行互不信任,金融系統不能如常運作,於是聯儲局推行壓力測試為銀行體檢,終於恢復了市場的信心。

不能讓問題拖拉

否則會患「日本病」

今次中國主動為信貸泡沫降溫,是積極應對的行動。但為免引發信心危機,應盡速盤點,究竟理財產品背後的資產有多少已是無可藥救、銀行須負擔多少壞帳,為各銀行來一次全面的體檢,讓投資者及民眾能分清楚哪些是好銀行、哪些是值得投資的理財產品,讓一切陽光化,信心才能建立起來。若讓問題拖拉,就會出現「日本病」。

中國去槓桿化帶來的經濟放緩是難免的,可以想像,未來幾年,內地信貸與貨幣供應均會減速,出現低通脹甚至通縮,企業盈利減,投資意欲低等。

過去10年,除了金融海嘯期間,中國經濟有一至兩季度急降外,香港一直受惠於內地經濟快速增長,內地一旦放慢,香港難免受打擊,特別是我們的樓市泡沫,在中國去槓桿化、美國貨幣政策趨緊雙重打擊下,從時間考慮,最危險可能就是未來兩三年,如何能使香港樓市軟陸,免重蹈1997年後的覆轍,將是未來本地經濟發展的關鍵。

內地為信貸泡沫去槓桿化,香港作為成熟的金融中心,其實也有不少機遇,內地可向外、特別香港的金融業開放更大的市場,以香港金融業的經驗,推動內地金融業市場化。此外,香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若能發展到更大的規模,透過跨境互通,可助穩定內地的流動性短缺,亦能讓本港銀行在內地金融資源分配上發揮市場化的作用。

明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