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9月23日星期日

一·二八事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二八”事变日本方面稱上海事變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中国方面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中國上海發生,是日本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支援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而自導自演引發的衝突,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起因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大量土地,并试图扶植前清朝皇帝溥儀建立满洲国。 但此一行动刚开始就受到了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的普遍反对,于是日本决定在上海这一国际性的大都市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视线,使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与控制行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1月18日,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等人策劃了對日本人的襲擊行動, 在1月18日下午四點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的三友实业社, 二名日本僧人與三名信徒遭到不明人士攻擊,一人死亡,一人重伤,然而警察並未成功逮捕犯人,因此日本指控攻擊事件為中國人的工廠糾察隊所為,1月20日,50名日侨青年同志会成员放火焚烧了三友实业社,又砍死一名砍伤两名前来组织救火的工部局华人巡捕。

当天,1200名日本侨民在文监师路(塘沽路)日本居留民团集会,并沿北四川路游行,前往该路北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要求日本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途中走到靠近虬江路时,开始骚乱,袭击华人商店。


加入战斗的中国宪兵
1月24日,日本海軍陆战队向上海增兵。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国军是粵軍十九路軍,由蔣光鼐蔡廷鍇指揮,京滬衛戍司令為陳銘樞。陳銘樞及十九路軍主張應付日軍挑衅,但國民政府會議後則主張忍讓,並於1月23日由軍政部長何應欽下令十九路軍五日內從上海換防。然而在此同時也開始對上海周邊的非租借區發布戒嚴令,並構築防禦工事預防意外發生。

21日,日本总领事村井苍松向上海市长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发表恫吓性声 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27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采取必要行动。国民 党政府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军政部长何应钦急电第19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吴铁城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1月28日夜11时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11时30分,不等答复,即向闸北中国驻军发起攻击,战争爆发。

事变经过


日軍放火燒毀住宅區
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裝甲車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今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国军十九路軍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

轰炸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

1月29日凌晨,日机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能登吕”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中國最大的私人圖書館,藏書超過三十萬冊)均被炸毁。闸北多处燃烧。但日本陆战队夺占北站的企图以失败告终。

1月31日,日本第三艦隊開抵上海,有巡洋舰4艘、驱逐舰4艘、航空母舰2艘及海军陆战队7000余人。

2月1日,日本军舰从长江上炮轰首都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迁往洛阳,表示决不屈服(年底才迁回南京)。

2月2日,日軍多次进攻吳淞,均被擊退。2月13日,日军混成第24旅團在蕰藻浜曹家桥偷渡成功后,在永安纱厂门前被国军重兵包围,又有60名敢死队员实施自杀攻击,1600日军全军覆没。日军遭受重创,一举占领吴淞的企图遂破产。2月14日,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 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 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

在戰事擴大下,日本海軍的陸戰能量無法有效壓制19路軍,因此不斷增兵,指揮官先由海軍少將鹽澤幸一改由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擔任,之後陸軍決定介入,指揮權由陸軍第九師團師長植田謙吉接任,最後以陸軍大將、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擔任;數度增兵後日方最後投入兵力超過三個師團七万人;並兼以海空軍、戰車助戰。

2月24日,日軍決定擴大作戰規模,自日本本土抽調第11師團與第14師團組建為上海派遣軍,並於3月1日自上海戰線後方登陸


第五军官兵战前宣誓

中國方面,蔣介石於事變發生後復出主理軍事,以中央軍第八十七、八十八師及稅警團、教導團為第五軍,由張治中指揮,於2月16日加入上海作戰;之後蔣介石再調正在江西圍剿共軍的第十八軍陳誠部入浙。

停战

国民革命军在政府支持下,在江湾一带抵抗日軍進攻至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被迫全線撤退。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佈停戰。由於上海的戰事讓長江航運中斷,列強位於華中的利益受損,于是逼迫日本政府談判。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國調停之下於3月24日在上海談判,5月5日簽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国军暂留现驻地(京沪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

国际上出面调停上海的战火,但是对于东北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期间,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成立伪“满州国”,达到了在东北炮制傀儡政权的目的。

参战部队及损失

  • 两国参战军队:
日军7万人:第三舰队、混成第二十四旅团、第九、第十一、第十四师团;
国军5万人:十九路军;第五军(张治中)。
據統計,事件中中國金錢損失約為十四億元。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5年后淞沪会战,闸北华界几乎全部被毁)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然而,除了陸軍與平民的損失以外,當時以上海周邊作為主要基地的中華民國海軍在整場戰爭一槍未開,面對友軍要求增援完全無動於衷,因此在整場戰爭中沒有受到日軍攻擊也沒有損失。這種詭異的狀況遭輿論指責,而後監察院介入調查,是為民22年海軍彈劾案

虹口公园爆炸案

1932年4月29日,在兩國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前,日人於虹口公園舉行閱兵,慶祝日本天皇長壽的天長節及日軍勝利。韓國反日人士尹奉吉混入人群中,向主賓席投擲炸彈,結果白川義則被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被炸斷一腿,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被炸瞎一目。尹奉吉後來被捕,在日本被处死。

日軍的證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對於此次事件一貫將責任推給中國的民族主義與十九路軍對日軍的敵意發動的陰謀。然而在東京審判時當時任少校職派駐日本陸軍駐上海武官輔佐的田中隆吉少將在法庭上對此事件作出證言:所謂的「慘案」是由板垣征四郎委託其關東軍參謀花谷正少校製造事端,實際執行則委託憲兵上校重藤憲史與田中之情婦川島芳子雇用殺手攻擊在上海的日蓮宗僧侶。日軍的任務就是在背後不斷的釋放假情報搧動日本僑民情緒製造混亂,並適時的發動攻擊引發此次事端。


1932年2月22日「加賀」飛行隊左起生田大尉、黒岩3空曹、武雄1空兵

紀念與戰後撫卹

国民政府于1931年至1935年间于南京灵谷寺旧址建立国殇墓园,定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内61至67块石碑上刻1932年淞沪抗战中阵亡的第五军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在公墓内建立“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现为南京市“抗日战争历史教育基地”。

民间纪念:1933年,为纪念在淞沪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在广州市沙东路由华侨捐资建成一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1990年更名为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当年蔡廷锴将军的卫士曾晖現年101歲,抗戰後他回到增城; 在整个抗战期间,曾晖曾身负九枪却幸免于难。曾晖多次向廣州市民政部门申请生活补贴,但都杳无音信;虽然政府为老人办理了最基本的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但报 销额度十分有限,每个月能领取的补贴并不多(养老金100元、低保290元和高龄津贴300元人民幣)。2010年9月,国家为抗战老兵派发一次性生活补 贴3000元,但派发范围僅包括1937年7月7日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战部队老战士,并不包括国民党军人。廣州市民政局优抚处处长许永明向记者解释道,“政策对原国民党军人一直以来没有说法”[1]

参考文献

出处

  1. ^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01/29/content_1030602.htm 蔡廷锴将军当年卫士 百岁高寿时生活艰难]. 羊城晚报. 2011-1-29 [2011-1-30] (简体中文).

书目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 鄭浪平: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ISBN 0-939083-54-X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關於《1932年上海中日武裝衝突》的備忘錄
  • 俞濟時: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經緯回憶
  • 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日)堀幸雄 著,熊达云 译
  • Fenby, Jonathan (2003). Chiang Kai-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ISBN 0786713186.
  • Jordan, Donald (2001). China's Trial by Fire: The Shanghai War of 193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0-472-11165-5.
  • Hsu Long-hsuen and Chang Ming-kai, 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2nd Ed., 1971. Translated by Wen Ha-hsiung, Chung Wu Publishing; 33, 140th Lane, Tung-hwa Street,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