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钱荒”真的是央行的一个战略吗?

    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Jing 

    银行间隔夜、7天回购利率分别回落至3-4%的范围,这或许意味着上个月席卷中国金融系统的一场大规模“钱荒”已经结束。这次事件不仅给中国人民银行,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们带来大大小小的教训。
   
    中国经济研讨会发表文章,对此次事件中央行的策略进行反思,
   
    “在6月头三周,央行的强硬立场相当令市场感到意外。虽然有分析师认为这次的中国式“钱荒”实际是央行做的一次压力测试,但显然是央行的行动是落后于市场的。因为在大量投机资金开始之后的几个月,央行才有所反应。更重要的是,当伯南克上个月谈到QE退出的可能性,给全球市场一个措手不及,大多数亚洲经济体流动性趋紧,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央行对于骤降外汇占款还没有做好准备,仅仅是开始反击流入补发的被叫停一年多的央行票据。因此,说中国式“钱荒”是由央行倡导的这种说法并不可信。有趣的是,当端午节前银行同业拆息飙升超过10%时,央行的反应是非常强硬的,而且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央行始终保持着这一态度。这似乎看起来央行对这种危机的发生还是比较舒服,因为这也给予央行机会惩罚银行过度从事套利交易以及影子银行业务。
   
    但是,央行强硬态度下忽略了一对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超过1万亿元的财富管理产品将在6月底到期,而银行必须要在季度末满足监管要求。随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银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高回报理财产品,这将吸引更多的钱到影子银行部门;并且因为较高的资金成本,银行不得不做风险更高的生意。
   
    其次,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危机变得比央行预想中的更加严重。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的6月7日的一份报告,将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60亿元同业拆借资金本应到期, 但光大银行由于头寸紧张而出现违约的事情放到了聚光灯下,一时间,该事件占据了6月20日至6月25日的全球媒体头条。而稍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支付系统的“意外”发生,更是让恐慌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超越了央行的调控。也是使得最终所有银行都有惊无险的渡过这次事件。
   
    第三,央行并没有很好的与公众沟通,也因此该事件严重损害了央行的信誉。当对利率开始加息时,央行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评论,这导致人们产生恐慌。6月24日接受财新采访时,央行官员表示整体流动性是足够的。这暗示着紧缩政策不会缓解。然而,央行并没有保持其强硬态度。在采访结束第二天,央行表态注入流动性市场。这表明,央行内部沟通不畅,否则很难令人理解为何央行官员在一天内发出两条完全不同的信息。
   
    最后,当央行注入流动性市场,像往常一样,还是流入大银行的口袋。虽然资金成本不公开,但是作为一个合理的猜测,一定是按照远低于当时的市场利率的;而且具有较好流动性的银行也可以此从那些银根紧缩的银行那里赚取不错的利润。简言之,大银行从信贷紧缩中再次赚了钱。
   
    鉴于上述意想不到的这些后果,对于中国式“钱荒”是央行的一项“战略”的这种说法难免不让人产生怀疑。事实上,理财产品规模不降,所有银行获悉央行不得不在最后时刻出手营救,甚至大银行从中赚取了一些钱。
   
    钱荒事件虽然已结束,唯一希望的是,银行,尤其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同业杠杆。因为随着加息,他们将会损失一部分钱。但话说回来,如果央行会在最后注资,那么所有的银行也没有削减杠杆的必要性。银行业道德风险的解除似乎也是无从谈起。”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