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民 于2013年7月
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很棘手的民族问题。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在这方面直到今天仍然面临居大的挑战。
最近去到北卡罗来纳州,凑巧路过一个名叫“切诺基”(Cherokee)的地方,发现这里是一个美洲土著人(历史上被错误地称为印第安人)保留地,不由产生了兴趣。我特意去看了看当地市镇与村落,并读了一点他们部落的历史。这一下不打紧,意外学到一段引人深思的、但又令人心情沉重的美国民族史。
本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引自网上的英文资料,其中大多附有史料参考,应当比较可靠。
文明部落
在19世纪初,切诺基被认为是美国东南部印第安人的“五大文明部落”之一。他们以从事农业为主,有固定的居所,并且愿意学习先进事物。在部落管理方面,切诺基抛弃了传统的酋长文化,模仿采用了类似白人政府的体制。例如,切诺基部落制订了宪法,有议会,有政党,而且出版自己的报纸。这与我们在美国电影中常见到的印第安人有巨大的差别。部落虽然也有战士,但切诺基人对白人相对温和,甚至曾与政府军联合起来对其他印第安部落作战。切诺基部落的地盘集中在一片大山脉(现在是大烟山国家公园)附近,跨越乔治亚州、北拉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的边界。这一带气候温和、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风景秀丽,算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好地方之一。
在当时的美国,拥有立法权以及军队的主要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一些州政府为了分隔白人移民与印第安人,便为印第安部落划出若干自治区,规定他们只能住在那里。但越来越多的欧洲移民来到美国谋生,需要土地。而各州的边界已经基本被划定,可用来卖给新移民的好地渐渐不够。此外,印第安部落通常占有土地比较肥沃的地域,更引得白人开拓者眼红。乔治亚州政府后悔把好地分给印第安人,就开始设法把土地“收回”。切诺基部落曾经试过多种办法来保住领土,包括谈判和战争。当他们认识到自己打不过白人军队之后,曾同意让出大部分领土,试图保住一点传统领地。但这仍不能满足乔治亚州的白人。在此期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收购或战争行动,为美国扩充了大片新领土,因此在法律上联邦政府在中部直接拥有土地。
我们都知道,早期欧洲移民到美洲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寻找金矿,但却长期没有找到。其实,切诺基领地的地下就有金矿,但印第安人或没有开采,或开采量很小,以致于外人对金矿的存在一无所知。切诺基人把自己的领地叫做“切诺基国”(Cherokee Nation),认为自己的部落有完全的自治权,希望与白人定居者互不相扰。
金色动机
最早提出要把全部印第安人从美国东南部赶走、迁移向西的美国领导人,是宪法的起草人与奠基国父之一,托马斯•杰弗逊。他的初衷也许只是想让所有的欧洲移民“耕者有其田”。这个想法在以后的几届美国总统任下没有得到大力推动。门罗总统和亚当斯总统认为印第安部落类似于“国中国”,应当享有主权,不赞成州政府动用武力把印第安人赶走。当时有些共和党人(共和党过去常被认为是“穷人”的政党,与今天正相反),也反对这个做法。可是在白人当中,支持驱赶印第安人的占大多数。有一位叫做安德鲁•杰克逊的,从当民兵开始,多次与印第安人、英国人作战,由于战功显赫后来成为将军。他雄心勃勃地致力于扩充美国白人的领地。对把印第安人从东部富庶地区赶走的主张,杰克逊相当支持。
是否赶走印第安人的争执持续了很多年,本来进展缓慢。到了1828年,也许是某个白人听到一位切诺基人准确地描述了黄金矿脉的情况,也许是某个白人在山上无意中踢起一块金矿石,总之发现大型黄金矿脉的消息迅速传开。欧洲人到美洲来寻找了几个世纪的东西,终于出现!于是,美国的“第一次淘金热”开始了。白人采金者纷纷涌向乔治亚州,准备实现发财梦。但他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矿脉的大部分都处于印第安部落的领地,特别是在“切诺基国”境内。为了争得更多金矿资源,乔治亚州政府宣称切诺基部落侵占了属于州政府的土地,并开始极力向美国国会和总统游说赶走印第安人的必要。州政府还立刻通过法律,禁止印第安人开采自己领地之内的金矿。
1829年,我们那位主张把印第安人都赶走的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登上了美国总统的位子。上任不久,总统就开始推行把印第安人迁走的计划。很难不让人怀疑,金矿的发现才是计划得到强力推动的真实原因。
民主程序
1830年,在杰克逊总统的推动下,民选产生的国会议员们辩论了这样一个议案:授权美国总统与印第安人部落签订合约,把美国东部地区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清除”(Remove),让他们“自愿”搬到美国中部的同等面积地区。实际的方案是把俄克拉荷马州的一片由联邦政府拥有的地区换给印第安部落,把金矿区留出来“还给”各州政府,最终分给白人。这就是《清除印第安人法案》(Indian Removal Act)。最终这个法案以微弱多数在国会两院获得通过。当然,法案引起了争议。反对该法案的,有很多教会组织,有议员,也有一位当时还年轻的未来美国总统----林肯。
历史上,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如果争议过大,执法部门,也就是白宫,很可能会拒绝签署。遗憾的是,这个法案本来就是由执法部门的最高领导人杰克逊总统的授意而出台的。无需思考,总统在法案上签了字,于是法案就成了法律。这样一来,印第安部落如果拒绝参加交换土地的谈判,就成了违法行为。
最高法院的职责是保障美国宪法的实施,按理说应当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于是切诺基部落的首领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认为印第安人对自己祖辈居住的土地拥有主权,州政府强行赶走印第安人是违宪行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经过讨论,多数的意见是:印第安人虽然可以住在美国,但他们“依赖于”美国,不属于“独立实体”,不但没有主权,而且无权向最高法院提告。于是最高法院对切诺基部落诉讼的决定是“不受理”,事实上为白人强迫印第安人搬迁开了绿灯。
一年以后,最高法院在另一个判决中对印第安人地位的看法彻底转变,认为印第安人有权在自己的传统领地居住,不应被强迫搬迁。但是,强制印第安人迁走的行动早已开始。乔治亚州政府拒绝接受最高法院的判决,继续对印第安人施压。按照美国宪法,杰克逊总统本来可以动用联邦军队来强迫州政府执行最高法院的判决,也就是派兵保护印第安人的权益,但他选择什么都不做。杰克逊总统说,不值得为印第安人而打一场内战。而最高法院似乎也没再过问这件事,对州政府拒不执行判决的行为视而不见。显然,既然多数白人民众支持把印第安人赶走,官员们又何必违反民意。
谈判艺术
《清除印第安人法案》规定所有印第安部落要参加与政府的谈判。印第安人心知肚明:可以谈判的只有搬迁的时间,被迫离开已经无法避免。对于各个部落的领袖与管理层,美国政府在谈判时采用了利诱、贿赂、恐吓等各种手段。对某些印第安领袖们来说,新的印第安保留地将由联邦政府交给印第安人永久拥有,将来不会再受各州白人的袭扰,这也许有一定吸引力。与此同时,白人民兵和定居者不断对印第安村民实行骚扰。上下配合行动,让印第安人明白,不搬走就永无宁日。
有的部落经不起折腾,很快与联邦政府签署了约定,同意搬走。也有部落坚持不谈判,于是爆发了与政府军的战争,其间双方都有屠杀对方平民的行为。尽管死伤都不少,该部落却未屈服。于是政府军邀请该印第安部落领袖前来谈判。当对方打着示意和平的白旗来到,政府军却立即将其关押。一位重要首领被关以后,很快死在监狱。这种“诱捕”的招数使用了不止一次,先后逮捕过几位该部落的领袖人物。最终在1842年,该部落的大多数人同意搬走。
切诺基部落的搬迁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与政府谈判的一个主和党派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在合约上签了字。但事实上,该党只代表一小部分人,切诺基的多数党领袖拒绝承认这个合约。合约党的首领在合约上签字时叹道,我这是在签署自己的死刑判决书!果然,合约党很多首领后来被同族杀害,切诺基部落内部爆发了长期的内战。最后,切诺基各政党又联合与政府重新谈判,争得了更多经济补偿。合约虽然修改了,但最终决定并没有变,切诺基人同意“自愿”搬走。
与各部落的条约中常常有经济补偿的条款。按照协议,每个印第安人都应为让出的土地得到一定的报酬。但事实上,政府并没有把钱及时发下去,有的款项拖了三十年以后才付清,还有不少印第安人从来没拿到过任何钱。
强制拆迁
当一个印第安部落签署了合约同意搬走之后,政府就设定某个日期作为最后时限。所有印第安人必须在该日之前,自动自愿搬进若干特设的集中营,等待被送往新的印第安保留地。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就要永远离开世代居住过的村庄,而且要步行到很远的未知地区,我们要带什么东西?我们能带多少东西?有马车的,把家当尽量装走。有牲畜家禽的,要设法一路驱赶。不少印第安人只能随身背走少量物品,祖传的家业基本丧失殆尽。
最后的期限过去了。有些拒绝搬走的印第安人仍然固守家园,也有些指望侥幸漏网,到处躲藏。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白人定居者来了,民兵来了,政府军来了,把印第安人抓进集中营,然后点火把所有印第安人的房屋设施烧毁。家园被烈火吞噬,很多印第安人失去了全部的财产。
泪水小道
集中营的条件很差。大批印第安人集中到一起,缺吃、少穿,卫生条件恶劣。很快,疾病在集中营开始泛滥,造成大批印第安人死亡。
终于,在政府军的押送下,一个个印第安部落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他们一路上不被允许进入任何白人居住区,遇到村镇必须绕行。许多时候他们走在崎岖的小路上,遇到本来没路的地方,长长的行进队伍会踏出一条新的道路。食物不足,印第安人靠沿路打猎来补充。遇到冬天,饥渴、严寒纷纷袭来,衣衫褴褛的人们无力行走,躲在避风处瑟瑟发抖。赶着牲畜一起行路,更拖慢了行进速度。一位押送的白人军官后来抱怨说,他们最慢时在一个月内只勉强前进了六十多英里。恶劣的条件更造成疾病肆虐,有大批印第安人死于途中。
更有甚者,一路上还有白人以猎杀为游戏,偷偷伏击谋杀印第安人。通常情况下,假如后来没人自首,这种暗杀基本无法查证,不能被当作史实。但伏击谋杀印第安人的很多事件却得到后人公认,因为这些白人谋杀者后来控告了美国联邦政府,要求政府按人头支付这些被杀印第安人的埋葬费!
恶劣的环境,艰难的行程,悲痛的心情,印第安人的行进队伍缓缓前行,一路上经常有人或牲畜死去。一位首领描述印第安人踏过的路:“这是泪水和死亡的小道”。后来,“泪水小道”(Trail of Tears)成为美国历史的一个专用词,除了被用来称呼印第安人迁移期间途经的许多小道,也成了描述这场惨剧的代名词。一个说法是,印第安母亲们的悲痛眼泪一路上洒满了经过的道路,因此叫做泪水小道。还有另一种说法:印第安人由于已遭到多年的掠夺、杀戮,早已变得无比坚强。他们不发一言,默默地行进。但每一个在路边观看的白人,见到这个悲壮的行进行列,都不禁流下眼泪,以至于印第安人一路上不断见到路边流泪的人们,小道就有了这个名字。
有一位法国记者不理解,印第安人为什么竟然如此逆来顺受。他问队伍中一位懂英语的印第安人,你们为什么同意放弃自己的家园?回答是:为了得到自由。
历史浩劫
从1831年到1845年,美国东南部的印第安人被逐渐“清除”,强迫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干旱地区。据统计,由于冻饿、疾病以及白人的杀戮,在总共十三万被迫搬迁的印第安人当中,各部落有六万人死于集中营和途中。切诺基部落总共有一万五千人出发,四千人死于途中。
还要提到,当时印第安人的遭遇其实还不算最惨。在被迫迁走的人群中,还有一些黑人奴隶。是的,某些印第安人拥有黑奴。这些黑人才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随着印第安人一起搬迁,除了负担最劳累、最危险的工作,其生活条件也是最差的。至少有两千名黑人奴隶死于泪水小道。
在洒满泪水并充斥死亡的路上,每个印第安部落的总行程至少有1500到2500公里。泪水小道交错延伸,形成了新的路网。阅读有关印第安人的历史,经常会见到有泪水小道地图。有美国学者公开说,当年对印第安人的行为属于“种族灭绝”。
印第安人被赶走之后,政府把土地分成许多块,以抽签的方式“卖”给白人采金者。他们在地里到处挖掘,希望有好运找到黄金。短短十几年以后,这一带的金矿资源基本殆尽。当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来,很多采金者立即放弃这些地产,奔向西部加入第二次淘金热的洪流。印第安人的生命与文化,不如地下那一点点黄金值钱。
切诺基市起源
大家也许会奇怪,既然印第安人都被从东南部赶走了,今天在大烟山国家公园的区域内,怎么会存在“切诺基”这个印第安保留地?这是个风景非常优美、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白人当初为什么没把这里的切诺基人赶走?有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当年在其它切诺基领地内的人都被赶走了,但是这一片地区却由一位白人拥有,而且他还专门让切诺基人永远居住在这片地产上。州政府虽然强制“收回”了其它切诺基领地,但对这片由白人拥有的地域却不能动。于是,在这个区域生活的切诺基人就幸运地避过了厄运,安心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至今。
当年这位白人为什么要把这片土地给印第安人?因为他从小被一个切诺基家庭收养,是在切诺基部落长大的。买地给切诺基部落,就是回报长辈。看来,影视作品里的传奇故事并不都是虚构的。
民族和解
二十世纪后期,美国的民权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直到最近若干年,历史上的错误行为才受到重视。美国曾经向二战期间被关押的日裔美国人道歉。国会曾为使用非法手段推翻了夏威夷王国向夏威夷人民道歉。美国国会还曾为历史上实行过的奴隶制向黑人道歉。
但还曾经有一些官方的正式道歉,大多数美国人也许并不知道。美国国会曾经向危地马拉人民道歉,因为过去美国曾经偷偷用危地马拉民众做人体医学实验。作为华人,我们当然都知道美国近年为《排华法案》道歉的事。至于有多少美国人关注或知道这些道歉,就不得而知了。
美国白人终于也承认,美洲土著居民才是北美最初的主人。总长3500公里的“泪水小道”得到了保护,供人们体验当年印第安人的遭遇。在首都华盛顿建立了印第安人博物馆。印第安部落的历史终于成为美国官方历史的一部分。
无声道歉
美国是不是也欠印第安人一个道歉呢?终于,国会在2009年通过这样的法案:
“为了美国公民曾多次向土著人民施行的暴力、虐待以及忽视,政府以美国人民的名义向土著人民正式道歉。美国政府保证,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全体人民如兄弟姐妹般弥合分歧,并且和谐地共同爱护与保卫这片土地,走向光明前程。”然后法案提到,这个道歉并不支持印第安人对美国政府提起的法律诉讼,也不支持印第安人要求的经济赔偿。的确,多年来一直有印第安人要求美国政府让他们返回祖先的土地,要美国政府为多年来虐待印第安人提供赔偿。最后这个加注就是在说,我们口头道歉可以,要想搬回去,没考虑!
奥巴马总统很快在国会通过的向印第安人道歉的法案上签了字,道歉声明正式生效,成为官方法律的一部分。但是,他并没有向媒体宣读,而媒体对此也轻轻带过,所以很多人对这件事都不知道。这个官方道歉,无声无息就飘过了。
更令人吃惊的是,道歉条文并不存在于任何有关印第安人的专门法律之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个道歉并没有列在一个专门法案中,而是2010年国防预算法案中的一个条款。向印第安人道歉怎么会与年度国防预算扯到一起呢?这就要从美国国会的政治游戏说起。我们可以推断,在某两位议员之间曾经发生过类似下面的一段对话:
议员甲:人权第一!这是我党起草的向印第安人道歉的法案,请贵党支持一下?
议员乙:自由才第一!你们党就喜欢为屁大的事道歉。我们要讨论更重要的国防预算法案。
议员甲:要不你先讨论我的法案,再讨论你那国防预算?
议员乙:你以为我真笨得跟大象一样?你先赞成国防预算,我再讨论你那个破法案。
议员甲:你以为我真蠢得像驴似的?你不先讨论我的,你那个就休想通过。
议员乙:要不... 把这俩法案合二为一,你会怎么投票?
议员甲:我投赞成票!(自言自语:下次印第安选民的票不就都给我啦)
议员乙:我也投赞成票!(自言自语:下次军火商的赞助不就都给我啦)
......
跟小孩子过家家差不多... 至于印第安人见到这个道歉夹在一个不伦不类的地方,会有什么感受,谁又在乎呢?
今日切诺基
早就听说美国中部地区的印第安保留地状况不好。那么在东部的富庶地区,切诺基人生活得怎样?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学校。崭新的校舍,有艺术装饰的房屋,带民族风格的围墙,一看就是由建筑师专门设计的,从外观上看要大大好于美国的普通校园。推测,这个校园耗资巨大,如果不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就是赞助而来的。
村落里的住房令人印象深刻,倒不是由于它们全都相当新,而是所有住房的风格都近似!带院子的独立屋,兰房顶、白墙,从外观上看布局、新旧程度都差不多。不用说,可能又是成批援建的。但是住房附近的附属房屋,比如仓库、机房什么的,就都很破败。院子里停着再也开不动的破汽车,几乎已经被杂草掩盖。可以推断,切诺基人得到的赞助也许不少,但他们的日常收入并不高,仍属于穷人。
在一个村外,见到一对父女采摘树上小小的野果放进篮子里。一个年轻女孩在路上步行,到下一个村去还要走至少一英里。除了农田作物、灌溉水渠,还见到了养鱼水箱。我过去在中国农村曾多次见到过类似景象。可这儿是人民相当富裕的美国,感到有些怪怪的。
在市镇上就要热闹许多。有切诺基人穿着民族服装在路边表演歌舞,前面放着捐款箱,与中国过去那些喊着“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的街头艺人很像。街边充满了卖民族装饰品的小店,甚至还有看相算命的。镇上最大的建筑恐怕就要算赌场了。美国大多数地方政府立法禁止了赌场,但政府为印第安保留地开了绿灯。依靠大批前来赌钱的游客,印第安人可以得到巨额的附加收入。
我了解一个美国政府帮助贫困家庭的教育项目。多年来,该项目一直把印第安保留地作为重点地区,进一步说明很多印第安人仍然处于贫穷境地。总的印象,当今印第安人尽管得到很多资助,生活却仍然不宽裕。如果被政府养起来了,人们很可能不愿再费力去受教育、学本事、创业谋生,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单就社会地位与成就来讲,印第安人已远远落到黑人后面。印第安人的未来不容乐观。
历史教训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问题曾多次造成巨大的人文灾难。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很多现代国家似乎仍没找到各民族和谐共荣的方式。民族平等到底是什么?如何化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同化是否应当发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美国过去对待少数民族采用了残酷的手段,现在虽已为弥补过失做了多年的努力,但民族矛盾仍然很深。单就对待印第安人来讲,提供了大量经济补贴,并不能使印第安人摆脱劣势地位。从美国的灾难教训中,我们也许不能肯定什么才该做,但我们也许可以知道什么不该做。
今天的印第安人,也应当经常到“泪水小道”去走一走。看着路上的旧车辙印,看着路边浸有先辈血泪的土壤,看着祖辈停留过的房屋,印第安人该想什么?如果只想着当年白人的枪口、焚毁的家园,就等于把自己继续放在受害者的地位,整个民族的崛起便难以达成。真正值得印第安人缅怀的,是先辈们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危急关头,没有绝望,不走极端,一天天、一步步,坚强地沿着“泪水小道”走向远方。先辈们靠这种精神,才得以使印第安人的文化传承下来。今天的印第安人如有同样精神,才有希望持续提升自己的民族地位,终有一天会再次成为美洲主人的一员。
来源:文学城评民博客
泛华网滾动新闻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