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中国两大官媒争论中国食品安全恐慌来自何处

    5月18号,针对中国人的食品安全恐慌是否是由于媒体的大量曝光和跟踪报道所引起的,《北京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分别发表文章提出不同观点。
   
    据金羊网19日的报道,《北京日报》题为《唱响主旋律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的文章称,近来,关于食品安全、医患矛盾、建筑质量和官员贪腐等热点 问题层出不穷,国内一些媒体热衷于大肆炒作丑闻八褂,专门靠搞猎奇性和煽动性的消息来吸引眼球。文章指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的是受西方所谓“新闻自由” 的观念所蛊惑,有的则是利字当头,抛弃了媒体的职业底线。文章认为,中国的媒体要坚持自己的新闻观,要唱响主旋律。
   
    对此,新华社专门负责给中央高层写内参的《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文章《专业舆论有助于消除“吃的恐慌”》回应说,最近有篇文章,将人们对中国食 品安全现状的恐慌情绪归咎于媒体的报道称,媒体让公众在无形中承担了负面新闻和垃圾信息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揭露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上,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没 有协助解决问题, 反而加剧了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心理恐慌。但众所周知,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途径,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越充分,公众对此的认识就越全 面。
   
    搞清楚了这一点,如果再把人们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归咎于媒体报道的话,恐怕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文章强调说,直面问题才是解决问 题的基础,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很多问题企业最终被整顿就是源于媒体的曝光。当然,相关媒体在扮演好“监督者”和 “瞭望者”角色的同时,还应时刻秉持专业、理性、负责、建设性的原则。”力争以准确的信息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帮助消除中国广大民众“吃的恐慌”。
   
    《北京日报》题为《唱响主旋律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的文章称, 近来,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谓新闻中,不少是负面报道,在一些媒体的炒作下,似乎中国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职人 员都有问题,似乎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发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实上,这只是个别媒体所营造出的一种错觉。中国的社会本身就很庞杂,现实又很复杂,存在这样那样 的问题在所难免。但这些问题更多是中国发展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媒体的目光如果老盯着犄角旮旯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恐怕多 少版面都报道不完。
   
    一个社会所需的,不是大量负面新闻所暗示出的不安定感,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有那么多的好人好事,我们的国家有那么多的发展成 就,可一些媒体就是看不到,或是假装看不到。一直以来,西方的那套新闻理论和新闻观在国内一些人中十分吃香。有的媒体工作者更是言必称西方,将“新闻自 由”、“第四权力”等奉为金科玉律。在他们眼中,宣传国家的发展成就就是“虚伪”的,而揭黑唱衰就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实际上,这恰恰是不懂西方新闻观 的表现。
   
    在西方两党和多党政治形态中,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为了得到执政机会,大作负面新闻,相互攻讦,造谣抹黑是其惯用伎俩。我们的国情与西方 不同,照搬这种“乌贼战术”,极易涣散和分化社会共识,不利于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需要的,不是那些打着“客观报道”的旗号指手画脚的媒体, 而是有责任、有担当,真正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媒体。中国当下利益高度分化,冲突对立客观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要做的就是站在建设性的立场 去纾解矛盾、弥合对立、凝聚共识,而不是揣着利益的目的去围观起哄、煽风点火。
   
    中国的媒体要坚持自己的新闻观,西方的那套东西根本不值得效仿,照抄照搬只会造成无可预料的社会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中国媒体要唱响主旋律,这是由中国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符合中国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实际。这个实际就是, 中国要发展必须保持社会稳定,必须造就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这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更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文章《专业舆论有助于消除“吃的恐慌”》说,如今时常有人调侃说“不知道现在吃什么是绝对安全的”, 与食品安全报道频现报端确实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若据此认为是媒体报道“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 则明显有失偏颇。毕竟,媒体如此频密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读者高度关注此类信息,另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生产领域确有太多安全隐患。
   
    在比较媒体过去和现在的食品安全报道时,不少人都容易陷入一种认知误区,觉得十几年前的物质生活虽不如现在丰富,但那时候很少从媒体上看到食品有 毒或有害的信息, 人们也无需时时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的当下,这种感性认识被很多人所认可,但它实际上可能并不准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十几年前虽然鲜有 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但食品安全程度并不一定比现在要高。十几年前的冰棍都是糖精水做的,很多如今被禁用的农药也曾普遍用于瓜果蔬菜生产,但在当时的社 会条件下,媒体不可能“超越”社会整体认知而对这些问题进行预警。
   
    但随着认识的进步和人们健康要求的提高,这些十几年前被视为“正常”的做法,如今都会被媒体当做“问题”进行报道,进而在社会上引发讨论。由此可 见,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媒体非但没有助涨社会恐慌情绪,反而起到了传播资讯、信息预警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这使得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满足,便于他们将问题食品对自己的损害降到最低。理顺这一点,如果再将人们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归咎于媒体报 道,恐怕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来源:法广
   
     作者 北京特约记者 周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