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8月16日星期四

揭秘:中共党媒评论员笔名的政治密码

【大纪元2012年08月16日讯】中共一向黑箱操作,新闻没有半点自由,作为中共喉舌《人民日报》一遇到中国发生重大事件或重大话题,便会紧跟刊登署名“本报评论员”或其它笔名的文章予以解读和评论,企图引导舆论。近日香港媒体披露,这些神秘的评论员背后蕴藏着独特的政治密码。

8月15日港媒报称称,自从中共1949年夺取政权以后,《人民日报》始终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一个“看台”,中共的重大决策通常在第一时间通过它传播到全国。

“本报评论员”

中共官方刚刚宣布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人民日报》随即于次日刊发署名为“本报评论员”的署名文章《肩负神圣使命 忠实履行职责》。

7月23日,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后,“本报评论员”连发六文,对讲话进行全方位解读和评论,引导舆论,一时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香港媒体8月15日以“薄熙来事件”为例分析称,《人民日报》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一般针对重大事件,或者重大话题。在中央宣布薄熙来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之后,《人民日报》发表《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等三篇署名“本报评论员”的评论。

“任仲平”

《人民日报》其中较著名的笔名还有“任仲平”。港媒称:“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大公报社长张研农称,他长期担任“任仲平”项目组组长。

“国纪平”

《人民日报》社内部不仅有针对国内问题评论的笔名写作,对国际问题上亦有相关以笔名发表的评论。其中具有影响力的两个笔名,其中一个是“国纪平”。 “国纪平”取谐音“国际的重要评论”。

“钟声”

2008年又推出“钟声”系列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缩写,两类国际评论主题围绕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

“皇甫平”

“皇甫平”实为“在黄浦江辅佐邓小平”之意。当时中国的改革进程因为特殊历史和现实因素而受到影响。该笔名评论连发四文,为改革摇旗呐喊。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讨论和观点论战,改革舆论态势因之得到根本扭转。

“郑青原”

2010年10月末,《人民日报》以“郑青原”笔名连续刊发五篇评论,其内容更涉及“政改”等敏感话题。

新华网曾于2010年10月31日在首页醒目位置登载署名“肖勇”的文章《揭秘:<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的“郑青原”》,指出“郑青原”取义正本清源的谐音。有分析指,这是比“仲祖文”、“任仲平”更高级别的化名或谐音,或是政治局级别的舆论导向,意在对全党进行思想的澄清和意志统一。

“仲祖文”

“仲祖文”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的谐音,为中组部发表文章时采用的笔名。2011年末至今,恰为省级党委陆续换班、十八大召开趋近的时间节点,“仲祖文”频频发文,多次就人事政策、干部作风等宣示政策以及号召倡议,如《换好届还要接好棒》,《听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等。

作为中共喉舌《人民日报》,越来越遭到广大民众的抵制,称之为强奸民意的报纸,被老百姓痛恨。

大陆民众:“人民日报日人民”

作为中共喉舌《人民日报》,越来越遭到广大民众的抵制,称之为强奸民意的报纸,被老百姓痛恨。《人民日报》每发表一篇社论,几乎都遭到民众的围攻。网友“亲愣愣”讽刺道:上联:人民日报日人民 下联:国家干部干国家 横批:旱;网友“呼和云华”表示:《人民日报》把名字改改吧?别给“人民”丢脸了!改成《惹民日报》?

中共喉舌《人民日报》7月31日刊文声称,维权律师、地下宗教、异见人士、网络领袖、弱势群体五类人干扰中国崛起,引起了网络上迅速围观及民众的极大反弹。8月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以新‘黑五类’改变中国为标题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一个政府不仅不能保护弱势人群,还将之视为威胁国家崛起的障碍,是一种赤裸裸的纳粹思维。

《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3日在头版刊登中共智囊胡鞍钢的文章称,9名成员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中国特色的“集体总统制”。并说这种“集体总统制”远比“个人总统制”更具民主性、协调性和高效性。此文即刻遭到反驳,撰写此文的胡鞍钢被指和纳粹德国的戈培尔无异。

6月11日《人民日报》报导称朝鲜儿童得到精心呵护:一天吃5顿饭,文章中说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大多是记者、艺术家、公务人员等”,然后据此引申出:“从出生到走向社会,朝鲜儿童得到的精心呵护和良好教育令人感慨万分”。在网络也引来骂声一片。

(责任编辑:穆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