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聚焦中国: 三中全会前的北京之行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三中全会前的北京之行
Nov 12th 2013, 00:02, by 加藤嘉一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10月中旬,我回了一趟北京,呆了一个礼拜。

我是10月14日早晨抵达北京的。这天是星期一,我搭乘出租车,窗外雾蒙蒙的,堵车堵得一塌糊涂。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到北三环的马甸桥花了一个半小时。我对出租司机说:"我在北京住过九年,今天是我遇到的最严重的堵车之一。"

"堵车是越来越严重的,没有好转过。"这位礼貌的司机告诉我。

"这两年以来,油价怎么样?"我接着问。

他说,"比较稳定吧"。

"您收入呢?涨高了?"我问。

"怎么可能?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堵在路上的时间,只能用观察街头政治来打发。

"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改善空气质量人人可为"

"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为美丽北京加油"

"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在三环路沿线看到这些口号。听到我念出声,司机先生唉声叹气地说,"就是这些口号,有什么用呢。" 老百姓的抱怨不是一两天累积下来的。他的反应,对我来说毫无意外。

污染,堵车,牢骚——我的第一感受是,北京还是北京。

街头标语从来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治的一扇窗。这次吸引我的新词汇是"永远跟党走"、"中国梦"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大概是习近平时代特有的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标语牌,肯定与中国现任领导人的施政目标与风格有着联系。而且,这些口号经远远超出了口号本身的范畴,习近平的很多执政方针,甚至具体决策中都有这些口号的影子。

"永远跟党走"五个字,我在胡温时代的10年间真不曾见过,也许是我没有看到。至少,根据我的调查,这几个字在十八大之前并没有经常出现在北京街头。这一次,反复见到"永远跟党走"这句颇为煽情的话,又回想起最近一段时间网络言论管制加强,不同政见者被打压等迹象,我在北京产生一个切实的感受:政治在收紧。

这一次在北京出差恰逢中国共产党纪念习仲勋诞辰一百周年。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纪录片《习仲勋》;在书店里也看到《习仲勋传》被摆在显眼位置。官方媒体开足马力宣传"习仲勋同志给中国革命和改革所做的杰出贡献"。

我跟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交流,一名出版人对我说,"我今天早上在电视上看到习仲勋诞辰一百周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宣传画面,哪一个领导人把自己的父亲宣扬得如此夸张?我觉得很危险。至于言论空间,情况日益变得糟糕,看不到什么希望。"这种看法在自由主义中很有代表性。我这一次见到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商人中,没有一个人积极评价当前的政治气氛,他们都觉得高层在收紧对社会的管制,在中国自由表达、传播思想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共十八大闭幕快一年了。

无论是"永远跟党走"、"群众路线"运动,还是纪念习仲勋,都可以视为习近平试图巩固权力的动作。不少中国知识分子,还有我在哈佛大学交流过的美国学者,都据此认为"习近平领导的政治正在左倾化",甚至断言"习近平是左的"。

在我印象中,支持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以民主法治为方向的政治改革的人,或多或少对习近平抱过希望。大家认为他是个强势人物,有利于客服阻力,推动改革。这也与他们对胡锦涛执政十年的失望不无相关——不少人把2003年到2012年的胡温时代评价为中国"失去的十年"。不过,一年过去了,我发现不少人的希望似乎变成了失望,甚至绝望。

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有机会同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作为前国家领导人亲属的"红二代"交流。

我们隔着一张桌子,没有酒,只喝茶。这是一次认认真真的面对面。我把过去一周与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交流与他分享。

他听完后静静地说,"习近平是左的?哪来的结论?"他接着说,"团派出来的人的理论水平都很高,嘴巴又厉害,哪一个例外?但他们缺乏实干能力。习近平是实际干事的人,少说话多干事,很朴实。"

我问他,"有人说,习近平纪念自己父亲诞辰之举过于夸张、高调。您怎么看?"

他回答说,"你看过10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习仲勋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吗?刘延东(副总理)主持,李敏(毛泽东女儿)在,邓朴方(邓小平之子)在,胡德平(胡耀邦之子)在,刘源(刘少奇之子)在。这说明什么?这是习近平的精心安排。"

"习仲勋是执行胡耀邦思想的人。胡耀邦出于维护大局,为共产党做出了自我牺牲。习近平这一次纪念父亲就是为恢复胡耀邦合理地位和历史定位做铺垫。这一点在上层是存在共识的,靠得是习本人的权力和地位,否则毛家、邓家、胡家、刘家怎么能在这样的场合凑在一起呢?习要平衡各家,照顾各方,为的是推动改革,现在还需要一点时间和过程。平反胡耀邦也意味着总结邓小平的开始。不是评价,而是总结。中共还没到能够重新评价邓小平的时候。"

这场对话后几个小时,还没能好好消化这位"太子党"的高见,我又踏上前往首都机场的路。

吸取一周前的教训,这一次我选择乘坐地铁十号线和机场快轨,非常拥挤却很便宜、很省时间。总结过去一周在北京的体验,我发现自己对中国政治的实况与走向,从来没有如此迷茫过。闻到的味道、听到的观点、看到的场景,都让我感到困惑。信息是多的,声音是杂的,线索是乱的。

这里我想把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北京政治气候的亲身体验,归纳为两点思考。

第一,习近平初步掌权的今天,"政治气候趋于收紧"的普遍感受基本反映了目前的现实。接下来,言论、出版等意识形态领域将继续受到自上而下的日趋严格的政治管制。习近平麾下,刘云山和王岐山分别操盘的"群众路线"与"反腐斗争"走向深入,势将带来"公民社会"与"制度改革"的滞后。

举世瞩目的三中全会难以改变政治保守化的大趋势,讨论中的市场化经济改革议程本身也不会为政治改革提供养分。不管李克强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到何种程度,都不会直接牵涉政治改革。何况,李克强与他的前任不同,他不会轻易触及政治改革,哪怕是仅仅是空谈。我本人不完全认同"政左经右"的说法,但对李克强在没有政治改革配合,面对利益集团阻力,推动经济改革的前景难言乐观。

第二,从"政治趋紧"的近况得出"习近平是左的"的结论为时尚早,可以说有些草率。习近平等领导人当前对"党"字的强调与执着,使我感觉到中共高层对党政关系和党国关系有很深的危机感。"若再不改革,就亡党亡国"的忧患比胡锦涛这一代领导人更浓厚。这也许与习近平一代"老红卫兵"的亲身经历相关。"经济现代化也好,政治民主化也好,如果共产党的权威与地位不够巩固,任何改革都难以推行",这样的认知在习李这一代领导人中似乎占据主导。

我至少认为,看不到高层政治真相的局外人不应该低估党内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深远,把当前领导人对"党"的强调,盲目地同文革时期个人崇拜与独裁的"毛"式路线划等号,也不应该过早地排除当权者先抑后扬——在巩固权力后推进改革的可能。习近平在未来一段时间能否做到这些是个大问号,值得拭目以待。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是"80后"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镜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三国+1"是加藤嘉一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记录他对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及其互动的观察与思考。

纽约时报中文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