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来,世界的目光聚集在中国西南重庆的王立军及薄熙来、谷开来事件引发的十八大联想。其实,它是在非民主制度下政治动荡的一个必然事 件。事实上,对于今天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来说,社会溃败比政治人物翻云覆雨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具有直接的危险性。4月15日中午,中国中央电视台 《每周质量报告》中所揭露的药用胶囊原料来自废皮革制成的工业明胶就是一例。
《中国药典》明文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即使按照《食用明胶》的行业标准,也要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 的任何工业废料。但是,央视记者经过8个月调查,掌握了惊人的确凿证据:河北、江西一些厂商使用又脏又臭的皮革废料,加上生石灰处理,通过强酸强碱漂白, 熬成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制成工业明胶,一部分作为工业使用,一部分卖给药用胶囊企业作为原料。这种工业明胶原料在加工成药用胶囊前先要进行 溶胶,并根据药厂需求添加各种食用色素进行调色,由于它不干净,在溶胶调色中还要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杀菌去污。不仅如此,在浙江新昌县胶囊厂可见:人 员未经消毒,随意出入生产车间。工人直接用手接触胶囊。连掉在地上的破损胶囊都被扫起来,同切割下来的胶囊废料一起回收使用。
浙江省新昌 县儒岙镇有胶囊之乡称号。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就是这里,有一条不可言说,却公开流通的进 货渠道:那就是以低于正规产品三分之一价格购进上述工业明胶。继而,这些由废皮革熬制出来的,重金属铬含量超标的胶囊,再被药厂买去,其中还不乏大药厂, 甚至像通化金马这样的上市公司。
《中国药典》还规定对胶囊实行出厂检铬。但是,这样的法律规定基本是一纸空文。在这些地区以工业明胶为原 料的胶囊,往往可以不经出厂检铬程序,直接包装成箱,贴上合格证出厂了。要知道,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 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就这样,药品成为毒品。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量的药用胶囊原料来自工业明 胶的秘密是由记者暗访揭露出来,而不是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其他政府机构?回答这样的问题,并非那么难。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其他政府机构或者高度官僚化, 或者这样或那样的卷入到相关的利益链条之中,自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人们还要问,这种情况到底存在了多久,祸及多少人?回答这个问题就困难了。毫无疑义,用工业明胶制造的药用胶囊绝非是近期发生的,多久,天知道。祸及多少人,也一定是天文数字。想想中国每天有多少病人服用各种胶囊药你会不寒而栗。
那 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量的药用胶囊原料来自工业明胶的局面?答案是中国特有的恶性竞争。多年来,空心胶囊产业规模扩张极快,最终发生产能过剩。竞争 越来越取决于成本,而不是质量。生产一吨明胶需要6-7吨骨头,每吨明胶4-6万元,一万粒150元,而用废皮革生产出来的胶囊一万粒不到100元。所 以,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如此大的差价,意味著巨大的利益 分享空间。这样,工业明胶为原料的胶囊更有竞争力,势必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低下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利润,可以为药厂,以及药厂背后的药监局,甚 至某些政府部门瓜分。这样的黑幕是见不得阳光的。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份报告两三个小时后,河北那家被曝光的企业突然著了一场大火,销毁证据。然而,就在 大火之前,他们还赶著把用作胶囊原料的工业明胶运了出去。他们选择将工厂付之一炬,说到底是要保护相关的利益团伙。
需要指出的是,在工业 明胶产业中,提供原材料的企业无疑都是民营小企业。它们的生存空间狭小,在毫无监管和保障的市场环境下,哪怕是为了蝇头小利都不惜铤而走险。对此,地方政 府既纵容又盘剥。现在,大量的药用胶囊原料来自工业明胶的情况被曝光,在舆论和法律面前,那些企业又会成为替罪羊。至于受害的民众,只有气愤和无奈。这就 是典型的”中国模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