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就对于这次为期四天的闭门会议能得出什么结果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各大德语媒体还是相继予以了关注。《法兰克福汇报》(FAZ)驻京记者发回的报道题为《中国的前进与倒退》。作者总结称,外界对于上任已经一年的中共新领导集体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政府总理李克强展示了对于开放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视。其中包括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还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与其前任不同的是,李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似乎并不为之所动。他既没有推出新的景气刺激方案,也没有实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看起来,他所宣称的政策路线,即允许更多的市场竞争,以及更多的私人参与,都是认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或许会为这一经济结构改革定下方向。"
打破国有垄断,谈何容易!
《南德意志报》(SZ)在经济版面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聚焦中国面临的经济改革。文章认为,中国金融体系亟待改革,其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于,事实上,中国的银行根本不能算作真正的银行,它们只是国家经营的"典当铺"。为了防止银行破产,它们只被允许将其所吸纳存款的75%作为贷款发放出去。最终结果就是: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文章写道:
"大多数国有银行对此毫不在意。因为现有模式对于它们来说已经是完美的--一个真正的赚钱许可证。在私底下,不少国有银行的高层主管都强烈反对即将实施的金融改革。……如果中共领导层真的在这个周末做出决定要改革银行体系,创造更多市场竞争的话,这将是一场重大的变革。"
经济上,中国似乎正在走向更大程度的开放和与世界接轨,但是在政治和公民权利方面呢?《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认为,习近平在这方面交出的答卷就相对难以令人满意了:
"当习近平上任之初提到宪法,并明确表示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甚至党也不行的时候,许多人的希望被唤起。然而随后而来的与之背道而驰的政治运动却让最为乐观的宪政派人士也心灰意冷。要求政府实现更多透明和更多责任感的'新公民运动'遭到打压,网络上的活动人士则处境格外艰难,因为北京担心,这将会成为一种反对政府思潮的集结形式,从而汇流成为一股真正的反对派力量。"
习近平和李克强,一个唱白脸,另一个唱红脸?
经济上开放,政治上收紧--作者在总结了新领导层上台之后种种对于舆论控制的加强措施之后写道,这甚至让人联想到美国警匪电影里的"好警察和坏警察"的角色分工,目的当然还是让国民更加顺服:
"倒退的、威权式的并且有时候是排外的动作,可能是为了拉拢国内左派和民族主义力量。自从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倒台之后,这些群体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但却仍然在党内、在地方以及在国营经济领域拥有一定的力量。"
《法兰克福汇报》的这篇文章最后总结道,中国当前形势的险恶之处就在于:要想成功推进经济、金融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可能必须要将那些阻碍改革的势力清除掉,树立习近平的威信。"然而,中国是如此需要改革的一个国家,它不能选择独裁、专制和新毛主义的路线。相反: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放出这样一个信号,即经济上的自由化将与政治改革和法治相并行,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