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6月3日星期日

「對內開放」是大陸振作經濟的良方

當前大陸經濟最熱門的語詞,厥為「開放」兩字。更具體地說,就是對內開放,亦即對境內民間資本開放市場准入。客觀看來,這是大陸現時面對「經濟增長力道疲軟」情勢的最好辦法。這項政策,不但會帶動民間「活躍的投資」,而且有助於大陸總體經濟體質的改善。希望它能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中長期戰略。

     近來大陸開放民間資本市場准入的舉措,實不勝枚舉,例如中國大陸政府有關當局已宣布,開放民間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從事鐵路建設經營、組建或參股金融機構等。其中以金融業的開放最為熱門,因為大陸政府在這方面已有一套具體方案,要鼓勵民間投資設立地方性的金融機構,及擴大參股較大型的銀行。在這股潮流中,目前浙江溫州商界甚至已在籌設大陸上「首家真正的民營銀行」。全大陸金融業的資本結構正在重組,不久就會改變以往「官方資本獨大」的樣態。

     活絡的民間投資,正是當前大陸總體經濟最迫切需要的養分。眾所週知,大陸今年第一季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只有8.1%,是近年來的最低位。大陸經濟增長動能明顯減弱了,其背後原因,乃是國際市場動盪造成「外需疲軟」,連帶內需市場也受拖累,其中的「消費內需」,雖經大陸政府經年累月地加以鼓勵促進,但迄今尚未有強勢增長的表現。

     大陸總體經濟正待大力振作,而大陸政府也正在想辦法給國內經濟體系「打強心針」。然而,現在大陸各省市的地方政府,還普遍存在著「依賴官方投資」的心態,他們眼見今年經濟不振,又在紛紛動腦筋向中央要幾個大型的建設項目,並爭取中央撥款支持,以儘速動工開建,使今年的當地GDP增長數字不要太難看。

     以官方投資來撐經濟,是大陸各級政府長期以來慣用的手法,若其在未來仍一用再用,只會更造成大陸投資邊際效用的低落,和資源與資金的錯誤配置,也會阻礙大陸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改善。對此,大陸中央政府應做有效的調控。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民間投資來部分替代官方投資」。

     民間投資若能迅速提振,則今年大陸經濟增長就會有新的支撐力量。民間投資數字的擴張,當然也會為GDP數字的增長來加碼。而且,民間企業對於投資項目,總會講究經營前景,算計成本效益,並千方百計尋求經營創意,因而民間投資的壯大,有助「活化」大陸上的工商活動,及協助促進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尤其,民間投資金融業的興起,更能使社會信貸資金的分配趨於合理化,不再一味向「公家單位」傾斜。這對於民間經濟活力的激發而言,效果將更為凸顯。

     其實,官方投資仍有一定功能,不必予以全盤否定。譬如,公共工程建設,和高風險、回收慢的新興產業「創導性」投資項目,若無官方出面投資就辦不起來。只是,官方投資不能一直過度扮演「挑大樑」的角色,總要讓民間投資迅速茁壯,以共同來撐持總體經濟的增長。

     大陸國務院今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表明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多個領域,計有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可見這波「對內開放」的「廣度」是夠大的。

     但將來的實行成效,則是決定在「深度」。如果能讓民間資本深入投資項目的運營核心,使其有更多機會控股或主導經營,才能充分激發廣大民間的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對於大陸經濟未來長期穩健發展,這是最需要的元素。

     因此,未來大陸各級政府在對待民間投資方面,不應「留一手」。該放給民間投資經營的項目就儘量開放,而不必再有太多的插手、主導行為。除此之外,大陸政府還可以進一步擴充民間資本准入的範疇,諸如文化出版產業、珍稀資源開發產業等,都還有很大的開放空間。無論如何,應把「對內開放」型塑成大陸經濟發展的固定戰略,甚至是一種價值觀,如此大陸經濟一定可以做大做強,當然更可以抵擋國際經濟短期震盪所帶來的風浪。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