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7月2日星期一

中宣部點名,鑒定官員名錶“總書記”消音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秦雲

不過,9月中旬新浪通知他,有關部門加大了審查壓力。據網友分析,“花果山總書記”被新浪封殺的直接原因,可能與《南方週末》的報道有關。

雖該報道含糊其辭,並未點名,但仍引起中宣部的輿論管制官員的警覺。《南方週末》該報道剛一上網,就有傳媒工作者證實,收到來自中宣部的通知,對此事“不再報道、轉載和評論”。

隨後,南週的這篇報道的網絡鏈接大多無法打開。

《“花果山總書記”微博為官員鑒錶遭“滅口”》一文指出:事實上,在“花果山總書記”看來,鑒錶一事本來簡單,但他也擔心鑒錶系列繼續下去,可能會挖掘出某些“猛料”。

不過,“不可抗力”並沒有給“花果山總書記”爆出猛料的機會。9月18日,網民發現“花果山總書記”的鑒錶系列微博一夜之間被悉數刪除,之後其向媒體解釋微博內容沒有被刪,衹是技術人員采取了單向屏蔽。但9月19日,“花果山總書記”註冊騰訊微博賬號,發文紀念新浪微博主號陣亡,之後繼續發佈鑒錶照片。

接著,“花果山總書記”在騰訊微博感慨,“(新浪)小號也被滅了,看來很快要無處容身了”,“不明白,找個專家來指出本人鑒定有誤,也比滅口強啊。”

隨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花果山總書記”稱,理解新浪承受的壓力,“錯不在他們。”其微博表示,“本人的願望,是活著、鑒錶,而不是做紀念碑下的烈士。”

據外電報道,2011年9月20日,“花果山總書記”被中宣部在中文網絡上“定點清除”。

新浪公司徹底刪除了“花果山總書記”的微博帳號;在新浪微博上搜索這個帳號時,則顯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

一位不願意留名的新聞從業者說,數月來,“花果山總書記”不辭辛勞地為各地的官員們鑒錶,一個網民,毫無利己的動機,把本屬於紀檢部門的鑒錶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

她說,“這是什麼精神?現在,他連ID帶馬甲都被蒸發,到底是誰在怕什麼?”

只殘留下一息反腐的聲音

在英國《金融時報》9月26日發表的《中國“鑒錶”微博為何被封殺?》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評論:“腐敗”是中國博客圈最為普遍的批評話題之一。今年早些時候,審查機構關閉了一些人們曝光自己所遇到的腐敗官員的網站,人們通常在上面匿名講述他們如何行賄官員。

網友叢曉波評論說,“花果山總書記”的微博鑒錶,之所以吸引眼球,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其專業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令很多網友大開眼界、大長見識。第二,網友對於貪腐行為的極大關注和憤慨。官員的衣食住行,都應該成為廣大公眾的監督對象。“花果山總書記”善於鑒錶,或許有的網友善於鑒皮帶、鑒皮包、鑒衣服等等,在一個旨在打造民主政治的國度裡,這些善於監督的草根達人越來越多,有助於整頓吏治。

解讀上述新聞,一些深層次內容,更值得推敲。首先,“花果山總書記”,跟很多達官貴人交朋結友,觥籌交錯,並非等閑之輩。這種零距離接觸,為他鑒錶提供了便利條件,也增加了監督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但是,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每天都圍著柴米油鹽轉,哪有機會和條件接觸此類情況。這就引出一個當前頗有代表性的行政話題:官員是否“接地氣”。一些領導幹部,跟基層隔得很遠,有的甚至是“絕緣”,公眾衹能在電視、報紙上看到他們的身影,要想對其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進行監督,從何談起?

叢曉波質問道:對於一些官員的腕上名錶,為何有關部門卻無動於衷,甚至視而不見?對於一些明目張膽拿著名錶炫耀的領導幹部,有關部門為何不能順藤摸瓜,徹查一下表的來歷?實際上,衹要有關部門有心,不但是查處一個貪官的問題,更是為國家減少損失、為政府樹立形象的政治大計。

比如說新聞中提到的兩個人物:某司長戴了塊市價70萬的百達翡麗,還特意摘下來讓商人們爭相傳閱。如此高位、如此奢華、如此顯擺,難道說有關部門一點風聲都沒聽到,一點跡象都沒察覺?

該文最後指出:上述新聞事件,啟發了民智,有利於擴大監督,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要是民間監督越來越強,而權力領域的內部監督依然千瘡百孔,官員戴名錶的底氣和派頭,依然不會減少。

龐青松在《不可小看“花果山總書記”的鑒錶評語》一文中評論說:衹要一塊金光閃閃的名錶往官員手上一戴,手上的權力很容易條件反射般自動鬆綁。也就是說,一些官員在接受別人送予的名錶時,相當於接過了一副手銬。他既然敢接,有關部門就應去幫他戴上。

讀了“花果山總書記”的鑒錶經,深覺有關部門的人員似乎應該向“花果山總書記”學習,學習他的細心,學習他的敏銳,學習他的專業,也多具備一點鑒定的本領,必能有助於清除幹部隊伍中的各類碩鼠。

然而,正是這位最值得中紀委和中共反腐機構或官員學習的“鑒錶榜樣”,卻在中宣部點名後從網上被蒸發了,只殘留下一息反腐的聲音。

好在“花果山總書記”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都表示,他不會放棄給中共官員們鑒錶,並打算在其它網站上繼續自己的業餘愛好。(《明鏡月刊》第23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