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年轻人对于民主政治体制的态度已日渐冷谈。
中国的经济调查和经济数据随处可见。其季度或年度报告的发布总是能够引起一阵激动、焦虑以及大量的相关解读。上一轮经济数据的发布也毫无例外。这一情况遭到了《华尔街日报》无情的嘲讽,该报撰文说,人们等待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发布的急切心情与“等待看金·卡戴珊孩子第一眼的心情一样,只不过在吸引力上还要略逊一筹…”
然而与经济数据相比,关于中国政治的调查和数据却非常少,至少在英语世界少有听闻。尽管关于中国政治的研究情况不甚明朗,但的确有人在做相关的研究,他们甚至正在尝试探究类似“第三条道路”的主题,如民主与政治管理等。事实上,在21世纪头十年的中期,中央编译局的一位名叫俞可平的官员,其发表的题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文章曾引起轰动。
在对中国当代政治偶尔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新课题,名为“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民主?”该研究来自于中国最高国家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该研究的主持者张明澍显然希望以此在不同类型的“民主”之间进行区分。他这样解释道:
总体而言,一种类型是西方式民主。它源于雅典…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催化,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和英国的这种类型的民主。但另外一种类型则是中国如今的民主,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在这一点上,精明的中国分析者们开始抱怨,类似这样的争论是如何代表了当前中国的政治演说。除此之外,张明澍进一步解释说,他对于中国人民希望的民主模式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由现存政治和市民文化决定的,他还引用了美国政治学家Gabriel Almond关于特定的市民文化如何塑造政治体制类型的学术论断。当然,这听起来很像是那场持续了许久的争论——由于缺乏素质(有时也被理解为市民精神),中国社会尚未准备好进行大的体制变革。
但暂时将这些争议搁置,我们可以发现,张明澍的一些关键性的发现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人对当前政体的态度的内部观察,特别是中国年青一代的观点和态度。[我无法保证其方法论的合理性,但该作者表示他对中国四个不同地区的1750个随机样本进行了调查。每一位被调查对象都填写了40道问题的调查问卷。]
表格1.1:民主是个好东西吗?
回答人数 | 所占比例 | |
是的 | 961 | 54.9 |
不是 | 47 | 2.7 |
无法确定,要看它是否符合中国现状 | 703 | 40.2 |
其他 | 0 | 0 |
不知道 | 39 | 2.2 |
表格1.2:民主是个好东西吗?(按年龄分类)
年龄段 | 是的 | 不是 | 无法确定,要看它是否符合中国现状 | 不知道 | 回答人数 |
18-21 | 44.1% | 3.6% | 50.5% | 1.8% | 111 |
22-31 | 48.3% | 2.1% | 47% | 2.6% | 387 |
32-41 | 50.6% | 1.9% | 46% | 1.5% | 411 |
42-51 | 63.6% | 2.7% | 31% | 2.7% | 365 |
52-61 | 58.3% | 3.1% | 36.2% | 2.4% | 290 |
62-71 | 61.4% | 5.5% | 31% | 2.1% | 145 |
>72 | 65.9% | 0 | 31.7% | 2.4% | 41 |
共计 | 54.9% | 2.7% | 40.2% | 2.2% | 1750 |
表格2.1:中国更好还是美国更好?(意义模型)
回答人数 | % | |
中国比美国好 | 666 | 38.1% |
美国比中国好 | 140 | 8% |
国情不同,不能简单进行比较 | 901 | 51.5% |
不知道 | 43 | 2.5% |
表格2.2:中国更好还是美国更好?(意义模型)
年龄段 | 中国更好 | 美国更好 | 国情不同,不能简单进行比较 | 不知道 |
18-21 | 22.5% | 18% | 55.9% | 3.6% |
22-31 | 25.1% | 12.1% | 60.7% | 2.1% |
32-41 | 35.3% | 7.5% | 55% | 2.2% |
42-51 | 41.4% | 6% | 49.6% | 3% |
52-61 | 48.3% | 4.5% | 43.8% | 3.4% |
62-71 | 55.9% | 4.8% | 39.3% | 0% |
>72 | 65.9% | 0% | 31.7% | 2.4% |
该研究中还有大量的数据(包括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类),但从现有数据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代际差异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代(所谓的“80后”)和那些较为年长且经历过中国现代历史中混乱年代的人之间。第二,中立主义倾向开始显现,特别是在年青一代中更加明显。(“左派”在中国通常是指更加强硬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或新毛主义,“右派”则是指更加亲西方和奉行市场主义。)总而言之,超过一半的回答者所持的观点差别很小,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不能简单地与美国进行比较,言下之意就是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和劣势。
在中国广东的自由派报纸《南方周末》对张的一次采访中,他进一步解释了他的研究发现(节选翻译如下:)
南方周末:对相同的问题,两次调查结果差异最大的是?(张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进行过一次类似的调查。)
张明澍:这次有新的关注点:特别关注左中右划分。结果显示:右的比例低,左的比例高,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跟着主流媒体导向走,这三点很出乎我的意料。1988年的调查中,受调查对象的西方化程度比现在明显高很多。当时刚改革开放,社会对西方的东西是一种拥抱的姿态。
……按照调查数据,当今中国社会的左派占38.1%,中间派占51.5%,右派占8%。这让我感到意外。但你冷静地去观察你身边,不要只往知识分子里面套,到你自己的家乡去,到街头去,你会发现这个比例是基本准确的。
南方周末:你认为,你调查所显示的38%的左派、51%的中派和8%的右派会形成“对撞”吗?
张明澍:调查显示,政治观念上的自由主义倾向(即右派倾向)跟受教育程度有一点正相关。但同时受教育程度越高,也越有可能接受温和务实的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粗略地说,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较倾向政治上的中派或右派……
……今天的主流知识分子,基本都是既得利益者。他稍微有一点出轨,既得利益马上受到损害,只能温和地配合体制。
知识阶层和社会其他阶层会不会发生观念上的“对撞”?主动权还是在决策层。决策层应该既从知识分子那里了解一些东西,也从下层了解些东西,做出综合考量。
南方周末:你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上的中间派占很大比重。你认为,这和中产阶级的成长有很大关系。但在中国,什么样的人叫中产阶级,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态度是激进还是比较保守,学界依然争论不休。是否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中间派”也是一个变数极高的群体?
张明澍:对。这次我们把认同“民主好不好,要看适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把美国和中国简单比较”的人认定为“中派”……
……事实上,决策层大致上就站在中间,在有的问题上偏右一点,有的问题上偏左一点,起一个模糊的调节作用,不会让这个社会再次陷入左和右的尖锐冲突中。
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许多人很可能会对这些研究发现视而不见,仅仅将其看作是一个为巩固当前政治现状提供的智力支持。或者可能是官方的话语体系和媒体在推动这样的态度。但至少,类似于这样的调查推动了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这批人正在挑战着中国的例外主义,如李世默[1](Eric X. Li)等人声称,中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土生土长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从西方借鉴并重新包装的模式。
无论其原因是什么,我坚持认为其在某种程度上并无直接关联。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挖掘这些调查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当前中国政治现状的主流。如果这样的转变的确正在大量的中国新生代群体中发生,并将持续进行的话,那么国外的观察者们可能就需要调整他们对于中国的预期了,期待着当80后一代掌握权力之后,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万事无绝对。对于中国政治问题我也无法给出什么答案。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在没有掌握更多事实的情况下,仅仅抓住目前的政治现状,要比GDP是增长了7%还是7.5%重要得多。
原文地址
《南方周末》访张明澍:调查“中国人眼中的民主”
[1]李世默先生拥有伯克利加州大学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MBA学位。于2000年创立成为基金。在创立成为基金之前,李先生是兰亚基金的合伙人,在中国和亚太其他地区的诸多行业从事多年的实业投资。1989至1993年,李先生在美国的一家系统集成公司Perot Systems Corporation工作,是其初创成员之一。2013年,李世默获邀,进行了TED演讲,演讲题目:《两个制度的故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