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

中國經濟奇蹟的祕密

誠如人們已然感受到的那樣,財富爆炸只是中國鍍金時代前最為耀眼的那一部分,在它的另外一面,則是中國社會一幅灰暗的圖景。就像我已經指出的,中國的超低成本優勢乃是國家透過其行政權力將成本從企業及政府那裡轉移出來而一手塑造的。

     然而,成本不會自動消失,它到哪裡去了?答案是:社會。或者更加準確地說,它進入中國絕大部分家庭的福利損益之中。

     考察低成本優勢的方方面面,這種轉移幾乎無處不在。所以,在巨富不斷冒升的背後,是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在新的國營寡頭重新崛起的背後,是中小企業的利潤損失及家庭部門的福利損失;所以,在銀行巨頭攫取壟斷暴利的背後,是被迫忍受負利率的儲蓄者的財富縮水;在土地產業飛黃騰達的背後,是中國農民遭受的悲慘剝奪。

     同樣的原因,在甩掉了教育、醫療等義務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也因此變得無比亮眼的背後,是廣大居民越來越深重的財務負擔;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背後,是無法忍受的環境質量及敗壞之極的食品安全。從這一組組幾乎互為因果的現象之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鍍金時代的真正底蘊。一句話,中國的鍍金時代,是以中國社會的崩潰為代價的。

     在很多年以前,我引入「竟次」一詞來解釋中國經濟。我的意思是說,中國經濟奇跡的祕密實際上是將工商業及社會運行的文明底線不斷向下推移。顯然,中國經濟發展成本不斷向社會轉移的過程,正是這種竟次模式的集中體現。

     表現在經濟現象之上,則是經濟學家口中唸唸有詞,政治家念茲在茲的所謂各種失衡。實際上,任何所謂經濟現象都是有其社會及政治起源的。基於此,我曾斷言:看得見的經濟牛市有多大,看不見的社會崩裂就有多深。不幸的是,在主流的思想視野中,這種社會崩裂始終沒有被「看見」。

     訴諸常識,我們應當瞭解:國家及企業是離不開一個作為其基礎的社會的。如果社會遭到破壞,國家及企業又何以為生?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社會無力繼續承擔這種成本轉嫁的時候,或者說當社會無法被繼續壓縮的時候,這種竟次模式就無以為繼了。

     這就是說,中國的鍍金時代之中,蘊藏著極其強大的自我裂變力量。但誰也料到,裂變來得如此之快。2008年,金融危機來了。沒有人意識到,鍍金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摘自共識網2012-5-17,作者袁劍)


台灣 中國時報
記者盧葦/整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