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分析称中国渔民客观上扮演海疆守卫者角色

客观上扮演着守护中国海疆的角色,但他们的安全与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

  2012年的春天,中国渔民麻烦不断。3月30日,1艘中国渔船在帕劳海域遭遇当地警方的执法,造成1名中国渔民被误杀,25名船员被抓扣;4月8日,12艘中国渔船在黄岩岛泻湖内避风时遭到菲律宾海军舰艇的骚扰,后引发中菲之间激烈的外交争端;4月19日,涉嫌刺死韩国海警的中国渔船船长程大伟被韩国地方法院判处30年监禁;5月18日,某国3艘炮艇在南海追袭5条来自中国广西的渔船,后被“中国渔政301”船成功制止。

  最近几年,中国渔民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海域,日渐处于海洋争端的风口浪尖。“对中国渔民来说,现在正是困难时刻”,美国《国际商业时报》5月16日作出这样的判断。“就连依靠中国提供大量经济援助的朝鲜都开始刁难中国的渔民”。究竟,中国渔民因为什么而走上外交冲突的第一线?他们的利益应该由谁来保护呢?


  迫于生计铤而走险

  虽然已经重罚了一名中国船长,但是韩国国内对于中国渔船的厌烦情绪依然十分强烈。4月30日,中国渔民再次与韩国海警发生冲突,据韩国媒体报道,“一些船员向韩国执法公务员挥舞刀、钩、镰刀等武器,造成4名海警受伤”。事后,韩国方面抓扣了9名中国渔民。“中国渔民的行为和海盗没什么两样。”《韩国时报》网站5月15日这样评论。报道称,虽然有血的案例在先,但中国渔民非法捕鱼的行为没有一点收敛。5月份,韩国海警又抓扣了几艘在韩国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冲突频频发生,令人质疑中国政府处理纠纷的态度是否严肃。”

  海盗是指专门在海上抢劫其他船只的犯罪者。韩国媒体把中国渔民形容为“海盗”,显然有民族情绪过激之嫌。然而从海盗的成因来看,他们中有不少是被生活所迫的良民,因为现实的无奈而走上抢他人之财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中国渔民倒是和海盗有着相似的苦楚。

  中国大陆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今,从辽宁到山东,再到两广,沿海各地却纷纷出现“近海无鱼可打”的尴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国水产品需求大增导致渔业资源开发过度,“掠夺式”的捕捞方式把近海几乎掏空;二是,中国近海的工业化发展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导致鱼类无法生存。

  对于靠海吃饭的渔民们来说,鱼类资源减少让他们苦不堪言。加之打渔成本较高,渔民要贷款买船,还要支付不断上涨的柴油价格,如果捕捞生产效益再滑坡,渔民的日子可想而知。因此,哪里有鱼,他们就要去哪里,即便是冒违规的风险。


  国家执法保护必须常态化

  作为“蓝色国土的耕作者”,中国渔民客观上扮演了守护祖国海疆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在自己的海域才能强有力地宣示主权,并采取相应的执法行动。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5月15日刊登的文章称,动用民间资源是北京强化在南海主权宣示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渔船和执法公务船的力量,中国可以保持对菲律宾的高压,而这会让美国觉得干预南海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同时也会打消外国投资者在敏感时机投资的念头。

  近些年在由中国渔船引发的涉外渔业冲突中,争议海域的冲突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东海、黄海、南海已经成为这类纠纷的多发地。中国渔民在争议海域捕鱼,很容易演化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摩擦,而一旦摩擦产生,中国渔民必定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有专家认为,渔船捕鱼对一国的外交来说,可有伤害,亦可有贡献。如果一国渔船非法进入他国管辖海域进行作业,那么对渔船所属的国家来说,外交上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增加麻烦,给双边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但在争议海域捕鱼,情况就不一样了。渔船虽然不能代表国家,但能强化国家主权的存在。为此,国家应该对渔民给予经济补贴或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去争议海域捕鱼,从而避免自己的海域被他国蚕食。

  需要注意的是,仅靠渔民的力量彰显主权,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容易使渔民的安全受到威胁,关键还在政府的行动。为了保护渔民的安全,渔政船、海监船等执法力量必须长期地在争议海域附近巡逻,以便冲突发生时可以及时赶到现场。从这次中国处理黄岩岛争端不难看出,渔民个体与国家力量的结合将成为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外海洋冲突的主角。


世界新闻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