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歐陽五﹕中國「維穩」外交轉舵

中國和菲律賓在黃岩島海域的衝突持續逾五周後出現轉圜之機。

總的來看,迄今為止,中國處理黃岩島爭端的手段「不過不失」。政府一方面堅持戰略克制,一方面採取有限行動,剛柔並濟,掌握主動,產生了一定的實際效果。

中國傳統的睦鄰政策,一直偏重「維穩」,相對淡化「維權」。在黃岩島之前歷次南海爭端中,中國雖然堅持「主權在我」的原則,但對相關國家加強對爭議島嶼的實際控制與侵佔活動,多止於「抗議」,即所謂「動口不動手」。

從這次對黃岩島危機的處理中,似乎可以看到中國外交政策思路的某種調整。開始對「外交優先」和「維穩優先」進行有意識的區分,是其中比較明顯的一點。

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的大方向雖然沒變,但已不是一味注重區域「維穩」,而是通過提升自己捍衛和平主張及主權利益的能力,在該出手時出手,以相對積極的「維權」手段來實現「維穩」。

有看法說,中國將要或者已經轉向富有侵略性的外交策略,其實不然。目前中國對自身的認識是處於關鍵性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希望大環境和平穩定,全副精力發展經濟。這也是黃岩島爭端中,中國前期堅持釋放善意和出盡和平外交牌的原因。

不過頻繁的摩擦也讓中國意識到,「戰略機遇期」不能一廂情願。不管是要避免周邊國家「小動作」的騷擾,還是要防範大國強勢介入可能導致的「新冷戰」乃至軍事衝突,中國均不可一味被動。優先出牌權既不在自己手裏,節節忍讓換到的可能就是別人的「機遇期」。

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在國內

黃岩島事件也說明,中國外交政策和主張需要一些「留白」部分,給自己爭取更多的騰挪空間。

底牌亮光,未必能換得信任。就像海外的流行觀點是把「韜光養晦」誤讀為「隱藏野心、收起爪子」。如果「尊重事實,改換思維」十分容易,那麼美國國防部最近發表的報告中也就不會再一次散佈「中國軍事威脅論」了。

另一方面,從中國自身發展來說,本就處於「將強未強」的階段,外交繼續堅持原則,同時應時而變,也是必由之路。

倒是從這個方面說,中國最大的挑戰不在黃岩島、不在南海,而是在國內。國內的改革必須要推進,否則「維穩」也是一個難題。

由此看外交確實是「內政的延伸」,二者的相通之處就在於:沒有「維權」就沒有「維穩」;「靜態維穩」並不存在,只有在發展中保持平衡,才是「維穩」。


香港 明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