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牛泪:陈光诚事件的另类观察

中国的媒体和舆论管理部门,有必要从反美、批陈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好好检讨自己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中美关系发展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陈光诚事件从发生、发酵到最终爆发历时六年有余,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监督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如果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又有什么资格在目前事件已经走向和解的过程中制造噪音,乱发神经?

陈光诚事件爆发后,以胡温为首的中央和美方密切配合,积极和陈光诚进行谈判协商,答应了陈光诚的合理需求,满足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公民本来就应该拥有却被地方当局以粗暴手段长期非法剥夺的正当权利,包括安排他去读书、同意他采取正常途径申请去美国等等,这些都是很具人性化的柔性处理方式,和当局此前在类似事件上的粗糙手段相比是一个明显进步。

中央的几位大佬级人物,像胡、吴等,都表现出了这种与时俱进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尤其是胡,在中美第四次经济与战略对话致辞时,明确提出中美双方要打破大国对抗传统逻辑,建立和发展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和一年前他谈及文化改革时对西方充满警惕且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讲话一天一地——说明最高当局并不想因为陈光诚事件对中美关系造成损害,双方应该放弃对抗思维,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道路。而吴邦国在陈光诚走出美国使馆的当天,也主持召开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安排在全国开展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这项措施也被广泛认为是因应陈光诚事件而起,反映了中央知错就改的正确态度。

然而,和上述四人态度截然相反的是,《环球时报》和北京几家地方媒体在此次发生的陈光诚事件中,却表现出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处理方式。

几天以来,《环球时报》接连发文,指责陈光诚事件是美国策划的阴谋,是美方粗暴干涉中国事务的行为——《环球时报》的批评也不能说全无道理,陈光诚事件发生当然与美方的不恰当介入有相当联系,美方的一些做法当然要痛批。但环球的极端错误在于,作为一家商业化运作的官方媒体,不能因为要批美国,就把陈光诚也描绘成为一个挟洋自重的民族败类,不能因为说是要强调中美关系的大局,就可以置看轻像陈光诚这类普通民众的合理诉求,漠视普通民众的正当权益。

尤其在5月4日,《环球时报》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人权事业不能指望捷径》评论文章。在这篇代表了环球政治立场的文章中,除了继续对美国佬进行无情嘲弄外,居然无耻的为山东地方政府和在陈光诚事件上负有重大责任的地方官员辩护,完全无视地方政府和官员对陈光诚长期的非法监禁和暴力行为,反而将陈光诚描绘成为一个性情多疑,出尔反尔的小人。

事实上,任何稍有认知能力的人都知道,《环球时报》这种做法完全是颠倒是非的报道方式,体现了这个媒体极端僵化落伍,甚至是视民众如仇敌的反动思维。很多人都认为,环球的这个心态,实际上正是中国近来官僚主义产生的意识形态根源,是官民对立产生并不断恶化的思想基础,和薄熙来在重庆打着红旗搞“黑打”如出一辙,是另一种形式的“极左”,是在对一个残疾人进行着赤裸裸的语言暴力。

同样在5月4日,北京地方当局主管的《北京日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四家报纸也就陈光诚事件接连发表和《环球时报》立场、观点大同小异的评论文章。在这些充满了“文革”遗风的评论文章,除了继续对陈光诚个人进行人身攻击外,也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环球时报》的民粹主义态度,严厉斥责美国借助陈光诚事件干涉中国内政,对美国佬继续高举高打,必欲灭之而后快。

表现最抢眼《北京日报》在一篇题为《从陈光诚事件看美国政客的拙劣表演 》文章中,甚至罕见地直接点出了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名字,把骆家辉等美国政客称之为“自作聪明制造事端,搞鸡鸣狗盗”的之徒。这种在朝鲜报纸、广播中司空见惯指名道姓进行谩骂攻击的评论方式,在文革期间曾经一度泛滥成灾,却很难想象会出现在文革已经结束了三十多年的今天,而且是在一家市委管控的机关报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环球那篇题为《中国人权事业不能指望捷径》评论文章,和北京地方当局控制的这四家媒体,都选择在5月4日这一天发布对美措辞强硬、口吻严厉的评论文章。而这一天,正是胡锦涛、温家宝等会见希拉里、盖特纳等参加中美第四次战略与经济对话美方代表团成员的日子。更为关键的是,胡温二人是明确希望中美双方要打破大国对抗传统逻辑,建立和发展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并不希望因为陈光诚事件而造成两国外交或舆论上的攻伐纷争。

我们不知道这个日期选择是巧合还是特意安排。但很明显,《环球时报》和北京地方媒体的这种方式和中共政治文化中领导人见面前要营造良好氛围的常用模式有明显差异。这到底代表了中共党内政治力量的变化?代表了环球和北京的的对美立场?还是说中共也学会了像美国一样表演政治双簧?——毕竟在过去多年,每有中国领导人访美,国会、媒体总是发出和白宫不一样的声音敲打中方,难道中国人就不可以采取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来欢迎美国嘉宾?

然而,这个解释似乎又很难讲的通。因为有人就注意到,在胡锦涛、温家宝5月4日会见美方成员之前,5月3日习近平也会见了希拉里、盖特纳等一行,或许是为了给5月3日的会见制造良好氛围,《环球日报》甚至删除了他们此前借陈光诚事件讨伐美国的第一篇“奇文”。作为同一家媒体,时隔不到一天时间,在两次领导人会见前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处理方式,其心态如何实在令人起疑。

同样让人不能理解的还有《北京日报》。我们记得在3月31日,《北京日报》曾在显要位置开设了十八大文萃专栏,开栏便以一篇《我党最高领导人何时称“总书记”的》石破天惊地指出,“从党的组织制度发展史来看,党内最高领导人的职务并非一开始就称总书记,而且总书记也并非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专称。”这篇文章被海外媒体广泛转载,被不同群体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理解进行过各种深入解读。据说北京方面为此还紧张了好一阵子,特地在4月5日发表了题为《牢记总书记嘱托》的评论员文章补救。

然而,才刚一个多月过去,《北京日报》就又刊出这么一篇与胡锦涛讲话精神和中央处理软化陈光诚事件方式完全不同的文章出来,而且四家媒体一起出动,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为了批评美国在陈光诚事件上的介入?是为了批倒批臭陈光诚这个残疾人?是代表了这些媒体的共同立场?还是有着其他不为人知的政治用意?

不管如何,我们都必须表明态度。陈光诚事件的发生有其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不在美国介入,也不在某些民运人士鼓噪,更不在陈光诚个人,而是中国自身存在严重不足,对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必须认真彻底反思。对山东地方政府、官员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明目张胆地对一个残疾人进行非人道待遇,而且还采用“连坐”方式对待无辜家属的野蛮行为也必须彻底查处、严肃处理。

而中国的媒体和舆论管理部门,也有必要从反美、批陈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好好检讨自己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中美关系发展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陈光诚事件从发生、发酵到最终爆发历时六年有余,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监督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如果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又有什么资格在目前事件已经走向和解的过程中制造噪音,乱发神经?

本文选自多维牛泪博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