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

美国律师谈朱令案请愿:无法院判决不可能驱逐

文章来源:

核心提示:朱令案白宫签名后,孙维是否会被美国驱逐出境再次引发关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律师,该律师表示,法院没有判决之前,美国政府不可能将其驱逐出境。

朱令案白宫签名后,孙维是否会被美国驱逐出境再次引发关注。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律师,该律师表示,法院没有判决之前,美国政府不可能将其驱逐出境。

  从5月3日到5月6日,一份关于调查朱令案嫌疑人的白宫请愿迅速得到了超过10万人的回应。

  据信是一位华人发起该请愿,请愿书表示,作为朱令室友的孙维有机会接触到铊这一致命化学物,其在接受调查后被警方释放,随后移居美国。请愿书请求将其驱逐出境。

  朱令的亲友表示,白宫请愿并非寻求正义的适当方式。其父母对此既不支持也不参与。

  朱令亲友不支持白宫请愿

  5月3日,一位缩写为Y.Z.,居住在佛罗里达迈阿密的华人在这个页面发起了白宫请愿。这份请愿书的标题为调查和驱逐孙维(Jasmine Sun),不少人认为她是中国著名铊中毒谋杀案(受害人朱令)的主要嫌疑人。

  请愿书写道,1995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被发现两次被人故意以致命化学物铊下毒,导致其永久性瘫痪。

  “有迹象表明,她的室友孙,有接触到这一致命化学物的途径和动机。1997年,孙维作为嫌疑人接受了警方的调查。但是有消息来源称,由于孙家拥有强大的政治关系导致这一案件神秘结案;另有消息来源称,孙更改了她的名字,通过虚假婚姻进入美国。”

  请愿书最后写道:“为了保护我们公民的安全,我们请愿政府对她进行调查,并驱逐她。”

  在5月6日超过10万签名数之后,请愿人数还在持续增长,目前已经有12多万人支持这一请愿。

  按照白宫创建“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请愿网站的规则,对于在30天内超过10万人签名的请愿,白宫需要做出回应。

  只是在朱令亲友看来,白宫请愿并非寻求正义的合适方式。朱令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他们不上网,之前不知道有所谓“白宫请愿”一事,如今的态度是既不参加也不支持。

  由朱令同学在海外成立的帮助朱令基金会也在一份声明中回应说:“关于白宫请愿,首先,这个请愿书相当草率,文法、基本事实谬误不少,诉求也不成立;其次,国外政治力量的介入恐怕只会阻碍朱令事件的解决。”

  帮助朱令基金会方面向本报表示,他们并不清楚这一请愿由谁发起,但应该是美国华人。对于请愿书中的谬误包括Jasmine Sun是孙维这个说法没有确证,孙维在美国也没有确证。

  “Jasmine Sun是一个在任何正式身份证明中都从来不存在的人;假结婚是造谣。”帮助朱令基金会对本报表示。

  在这份有着12多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中,标题有两处内容值得商榷,在提到受害人朱令的名字时,发起人拼写的是Zhu Lin,而实际上应为Zhu Ling;调查(investigate)也直接缩写成了另一个单词Invest(投资)。

  “如果孙维是Jasmine Sun,孙维在美国都不能确证,其他的内容还需要考虑么?”帮助朱令基金会方面对本报表示。

  驱逐的可能性

  按照白宫请愿网站的要求,一项请愿首先需要在30天内得到150个签名才能在该网站上被搜索到,在30天收集10万个签名才能得到白宫回应。

  “如果一项请愿得到足够多的签名,白宫职员将进行审阅,保证将其送到合适的政策专家手里,然后发表官方回应。”白宫请愿网站的说明显示。

  虽然奥巴马本人不时也会对请愿做出直接回应,但是大部分回应将来自政府官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律师对本报记者表示,美国司法遵从无罪推定原则,在法院没有判定之前,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司法系统都不可能将嫌疑人驱逐出境。

  “由于这个刑事案件发生在中国,美国也没有辖权。”上述律师表示,因此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法院也不会参与其中。至于请愿书中驱逐嫌疑人的诉求,如果嫌疑人已经移居美国,这一决定应该由美国移民局做出。“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但从法律的角度上很难站住脚。”

  虽然签名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寄望美国政府在适当的时间发表意见。

  “美国政府有可能这么做,但它也没有这样的义务。”上述律师说。彭博社发表的一篇专栏也称,白宫回应可能是外交性的,不承担义务。

  此外,也有人表达了对这一请愿可能适得其反的担心。

  在大量网民涌向白宫网站签名支持的同时,长期关注朱令案的一些网友也表达了此案可能因为国外力量的涉入而变得更加复杂,反而适得其反。

  无法确认孙维是否在美国

  虽然最终结果仍未知,但白宫请愿书已经使得朱令案受到了更多外国媒体的关注。美国《新共和》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20年陈案正在引爆中国社交媒体》的 文章。在提到嫌疑人孙维时,作者埃米丽·帕克写道,多年来,很多网民推测朱令的室友孙维因为其家庭关系而免受起诉。据称,孙维是朱令身边唯一能够接触到铊 的人(孙维否认这一点。)网络论坛充斥着各种流言、罪行指控,甚至发起人肉追捕孙维的帖子。

  作为本案的焦点人物,孙维据称在案发多年后,改名孙释颜,移居美国。关于孙维是否已经移居美国,目前并无确证。孙维本人最近一次公开发言是在2013 年4月,在朱令案因为复旦大学投毒案再度引起关注之后,她在网络论坛天涯社区发帖称“我恨,事情没有发生在今天,埋没了真相。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 法”,她还用“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笑骂由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此前,孙维曾用同一账号在2005年和2006年两次在天涯社区发表声明,否认自己对朱令下毒。当时孙维也回应了她的爷爷为她向国家领导人求情的传言,称1997年她爷爷已过世。

  公开报道显示,孙维的祖父是孙越崎,曾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堂伯父是孙孚凌,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真相。”埃米丽·帕克有些悲观地写道。真相可贵,虽然此案前景仍未知,但它显然是更多的人所追求的。

全民倒共符号

中國民運維權聯合會(推特@chaoshengshan)發起全民倒共符號
   
    

美国之音:朱令到美国

    被投毒前的朱令(帮助朱令基金会)
    美国之音:朱令到美国

    朱令的名字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朱令原先是北京清华大学学生,19年前因在学校被两次投毒而受害,导致终生伤残。如今,朱令的名字在中国公众和中国网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中国黑暗的象征,成为中国人际关系险恶、政治黑暗的象征。
   
    19 年来,中国司法部门和舆论管制部门对朱令案极尽封锁、掩盖、压制、封杀之能事,导致众多绝望的中国公众和网民试图通过美国的司法来为朱令讨公道,导致美国 总统奥巴马一觉醒来成为中国网民所戏称的中国国家信访办主任,奥巴马的总统官邸白宫成为许多中国人申诉冤情冤案的国家信访办公室。
   
    现在还不清楚美国的司法究竟是否能或如何能帮助终生伤残的中国公民朱令。与此同时,众多的中国人试图通过美国来为朱令讨公道,从而使朱令案成为中国司法黑暗、黑暗得令公众绝望的象征。
   
    *朱令已经载入史册*
   
    1994年11月,投毒者使用杀伤神经的铊盐使朱令第一次中毒,但朱令侥幸幸存了下来。1995年2月或3月,朱令据信再次被下毒,毒剂还是铊盐,而且剂量超过致死剂量。朱令再度中毒,再度侥幸生存,但落下严重伤残。
   
    用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话说就是,“由于铊中毒损伤的不可逆转性,朱令的智力、视觉、肌体和语言功能都没有得到恢复,留下永久的严重后遗症,朱令的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必须由年迈的父母照料生活起居。”
   
    在朱令第二次中毒生命垂危、北京的医院诊治无方,穷于应付之际,北京大学学生、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城和蔡全清等人通过当时中国还不发达的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求救信息,从而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求救并得到响应的案例。
   
    贝 志城和蔡全清的求救信息迅速得到来自18个国家的响应。其中,美国学者、博士生Xin Li、John W. Aldis博士和Daniel Valentino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服务器上一起帮助创建了朱令铊中毒互联网远程诊断网,从而再次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例。
   
    *跌宕起伏的投毒案*
   
    已故的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世界侦探小说女王。克里斯蒂写侦探小说,最喜欢、最擅长使用的情节是投毒杀人案。
   
    然而,朱令被投毒毒害的故事,其情节的起伏跌宕,惊心动魄,一波三折,扑朔迷离,结局难料,恐怕连阿加莎•克里斯蒂再世也要摇头叹息,自叹想象力不足,枉戴侦探小说女王的桂冠。
   
    朱令被确认是受到投毒之害之后,中国司法公安机关所采取的种种怪异措施,让世人惊叹,令朱令的家人和中国的公众深感绝望。
   
    中国当局先是对朱令投毒案的主要嫌疑人轻拿轻放。然后,再动用国家力量禁止公众和媒体谈论、报道、评论这一案件。朱令的名字也被列入了中国互联网禁忌词黑名单,让中国网民无法搜索。
   
    近日来,中国当局再度神神秘秘地给朱令的名字解禁,但又不对公众解释为什么给“朱令”解禁,就像以前不对公众解释为什么要把“朱令”打入不能搜索的互联网禁忌词冷宫一样。
   
    *官媒人物的误导*
   
    19年来,中国当局这种怪异至极的做法显然让中国政府的铁杆拥护者、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也觉得不好意思了。
   
    5月6日,胡锡进通过新浪微博,以他惯有的无视基本逻辑而自信的语言,表示了他的混乱不堪、自以为是的意见:
   
    @ 胡锡进 :一,同情朱令和她的家人。二,反对对孙维下毒的有罪推定。三,断言孙维的“家庭背景”阻止了当年调查,这只能是臆测。四,呼吁官方出面回应舆论,介绍当 年未能破案的情况,说明重审或不重审的理由。美国万众瞩目的辛普森案也没破了,19年前朱令中毒案破不了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
   
    (注:孙维,朱令的同学,被中国公众和朱令家人认为是投毒案的最大嫌疑人。)
   
    在 批评者看来,胡锡进的上述微博,除了最后一句“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还勉强说得过去之外,其余不是废话就是糊涂话,属于典型的顾左右而言他的插科打诨;而 且,胡锡进回避了最根本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官方要对朱令案采取那种让阿加莎•克里斯蒂都难以想象的怪异处理做法。
   
    中国古代有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说的是一个脑筋不灵光的人将三百两银子埋到地里储藏,但怕被人偷走,便在那块地上写下“此地无银三百两。”
   
    物 换星移,时光荏苒。“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到了今日中国有了更新版,更现实,而且更离奇:那个脑筋不灵光的人不但在地上写下“此地无银三百两,”而且还 阻拦人们向那个方向走,禁止人们向那个方向看,不准许人们议论那个地方;最妙的是,那个脑筋不灵光的人居然有绝对的权力,可以收放自如,任意阻拦、禁止、 不准许,任意给人封嘴或解封。
   
    在批评者看来,如此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的当今中国现实,怎能用胡锡进的一句“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了得。
   
    胡锡进长期担任主编的《环球时报》自创刊以来一直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但在提到美国的时候,胡锡进好像对美国的情况还远远没有入门。他提到美国美式足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人案至今没有破案,并以此来为中国的朱令案迟迟没有破案做辩护。
   
    然而,胡锡进没有提到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像中国政府一样、而且也不敢、更不能像中国政府一样阻止、禁止美国公民或美国媒体去挖掘、了解、报道、评论辛普森案。
   
    现在人们还不清楚胡锡进如此片面描述辛普森案是源于他缺乏最基本的美国知识,是属于无意的疏忽,还是源于他蓄意的误导。
   
    批评者长久以来抱怨说,胡锡进领导下的《环球时报》吃的就是商业民族主义(即通过煽动民族主义而赚钱)、误导读者的饭。
   
    *美国为中国人讨公道?*
   
    19年来,朱令的家人悲痛欲绝,不断要求中国当局对朱令投毒受害案进行认真的调查。然而,在批评者看来,中国当局19年来采取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虚应、搪塞、推脱、推诿、拖延、掩盖、封杀。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朱令在中毒受害之后再度受害。她的名字被打入冷宫,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得到解禁。解禁之后再度被打入冷宫,被列入互联网搜索禁忌词,让中国网民无法搜索。
   
    在众多的中国网民发起向白宫请愿行动、呼吁美国政府介入朱令案件、将投毒犯罪嫌疑人孙维遣返中国之后,中国当局日前又神秘地将朱令的名字在互联网上解禁。
   
    中国著名作家、网络名人李承鹏通过新浪微博发出评论,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无奈,和无奈中的微弱希望:
   
    @ 李承鹏 :一桩在中国发生由中国人向中国人投毒的案子,中国司法无能为力,19年后中国人跑到美国网站请愿。它说明,公平从未远去,只在寻找栖身之所。它还说明, 公平就是公平,并不管栖身之所性质。这些年奥巴马已成为中国信访办主任,不知道他是否得意,但我们确实尴尬。打造大国形象,就是打造追求公平的形象。
   
    李 承鹏所说的“中国人跑到美国网站请愿,”指的是美国总统府白宫有一个网站专门接受来自民众的请愿。截至目前(即2013年5月7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2点 55分),一通用错误百出的英文写的要求美国政府对孙维进行调查并将她递解出境的请愿书在白宫的请愿网站得到131,560个电子签名。
   
    另 外,李承鹏所说的“这些年奥巴马已成为中国信访办主任,”显然是暗指先前中国山东盲人人权活动家陈光诚及其家人在世界媒体和中国公众的众目睽睽之下遭受中 国政府雇佣的流氓打手多年的迫害、残害、殴打,导致陈光诚不得不向国际社会呼救,最后奥巴马行政当局作出决定,对陈光诚提供人道救援。
   
    李承鹏评论朱令案的微博得到5万多次转发,1万4千多条评论。许多评论跟李承鹏的一样,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和中国状况的绝望,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司法的绝望和调侃:
   
    @填平湘岸:19年后此案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南方某报甚至挖出不少内幕。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白宫的网站已经有超过十二万人签名,按常规超过10万人的签名,白宫方面也会做出关注回应,继续期待后续。
   
    @a在那遥远的地方a:多年前的朱令案真让我疑惑:中国的神奇探警们,如果找不到疑犯,也会创造出一个凶手,比如赵作海,比如张高平叔侄,在这个案子上居然没找到一个像样的疑犯!要不,让聂海芬来审审?
   
    (注:“a在那遥远的地方a”在这里显然是在玩黑色幽默,讽刺中国无法无天的司法制度;赵作海,张高平叔侄都被公众认为是当局创造出来顶罪的人;聂海芬,杭州的公诉人,中国当局的劳动模范,但被公众认为是操纵刑讯逼供的高手。)
   
    @戴天琛:有人称呼美国为美帝,中国司法不做为,美国能不称帝吗?
   
    *中国黎明依然遥远*
   
    出于中国公众尚未知晓的原因,中国当局日前将朱令的名字解禁,从而让中国网民可以讨论、评论朱令案。
   
    同样出于中国公众尚未知晓的原因,中国官方的权威新闻机构、宣传机构中央电视台(通过其“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中国官方权威通讯社新华社、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就朱令问题发言,罕见地对有关当局处理朱令案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 央视新闻 :【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1994年,清华女生朱令离奇发病,“铊中毒”导致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身边”。面对种种传言,警方 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澄清:朱令案19年悬而未决,究竟是何原因?当时掌握哪些证据?案子卡在哪里?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新华网)
   
    @人民日报 :【清华大学校媒探访19年前中毒女生朱令】@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每个人都在关注案件,期待真相。我们也同样如此。走近她,看到她睁着眼,无助地盯着天花板,心痛无以复加。同时,也请别忘记这些一直爱着她,帮助她的人们。这19年,他们一样不容易。
   
    然而,先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对被误杀的河北聂树斌冤案、因抗议官员强奸自己未成年女儿的湖南唐慧被劳教案提出了质疑。截至目前,中国官方这些大牌的新闻宣传机构的结果是,聂树斌案依然迟迟不见平反,唐慧依然不能得到应得的赔偿。
   
    与 此同时,中国成千上万上亿的公众和网民抱怨说,在当今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凡是对公众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姗姗来迟,或干脆就千呼万唤不出来。例如,公众强烈 要求立法,规定官员公示财产。中国当局用了20多年的时间还没有完成立法,也没有报告有多少立法进展或立法时间表。
   
    与此 同时,中国成千上万上亿的公众和网民抱怨说,在当今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凡是有利于当局损害或剥夺公众利益和自由的事情,中国当局总是可以雷厉风行。例 如,中国当局提出加强互联网管制,从提出到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立法机构人代会常委会完成和通过立法只用了10天。
   
    迁延19年的朱令案到底会如何了结?美国政府究竟能给中国公民朱令及其家人什么帮助?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尚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朱令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象征。
   
    本文来源:美国之音

命运多舛的开城工业园

朝鲜的强硬态度近来有所缓和,不过整个朝鲜半岛的局势依然紧张。而今,被平壤方面下令关闭的开城工业园区的命运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最后7名韩国公民在上周五(5月3日)撤离了朝韩合作运营的开城工业园区。朝鲜半岛上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联合项目就此落下帷幕。

今年2月朝鲜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之后该地区爆发了危机。当时大约有800位韩国人在开城工业园内工作。现在这7名韩国人是最后一批撤离工业园的韩国员工。

KAESONG, NORTH KOREA - FEBRUARY 27: A General view of North Korea's Kaesong industrial complex on February 27, 2006 in Kaesong, North Korea. 300 South Korean companies, mostly labour-intensive manufacturers, are awaiting to build their factories in the site, just 10 km north of the world's most heavily fortified border bisecting the two Koreas, by the end of 2007 planning to hire more than 100,000 North Koreans to make products ranging from shoes and watches, clothes, according to officials from Kaesong industrial complex. About 2,000 South Korean companies have applied to move their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to the Kaesong complex, where they can pay only one-thirtieth of the monthly wage per worker they pay at home or half the pay even in China. (photo by C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朝鲜在今年4月初宣布关闭开城工业区,撤离了在当地123家韩国企业工作的5.3万名朝鲜员工。

这些人在10公里长的回程旅途中要经过世界上防范最为严密的边境地带。因为朝鲜官员向韩国企业业主提出了要支付5.3万朝鲜工人薪金的要求,所以他们的回程被迫推迟。据估计,最后韩方付给朝鲜工人工的资金额约为720万美元,这笔钱直接交给了朝鲜政府。

另外,在韩方人员撤离开成工业园时,在税收和多项服务费上和朝鲜也产生了纠纷。因为韩国方面的业主们希望挽救剩余物资,试图把做好的成品和未使用的材料运回韩国。

即使事态最终可能得到缓解,不过可能因为南北双方的对峙局势,韩国公司可能也不会愿意再重返开城工业园。

普遍认为,开城工业园区每年给朝鲜带来近1亿美元的利润。这个韩朝两方合作的项目成立于2003年,极具象征意义。一位朝鲜方面的发言人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即便是韩国公司不再回到开城工业园也不会对朝鲜产生任何影响。

平壤政权的喉舌“朝鲜美国和平中心”负责人金明哲(Kim Myong-chol)表示:“朝鲜现在的计划是,等待和观望韩国如何做出反应。”

朝鲜将目光投向别处

他还补充说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完全取决于韩国。朝鲜可以全面关闭开城工业园,稍后的时候也可以邀请其他国家的公司来这里安家落户。”

金明哲拒绝作出哪些国家可能被邀请的评论。他说:“我们不在乎韩国公司是否在那里。我们不需要借助他们去挣钱,我们和别的国家公司合作会赚得更多,因为韩 国支付的工资非常低。如果韩国想让这些企业重返工业园,那么韩国必须要向我们道歉,并且解释他们为什么坚持对我们采取敌对政策。他们必须对朝鲜显示出真诚 的态度。”

金明哲还表示,事实上,韩国比朝鲜更迫切地需要开城工业园,因为韩国的“经济环境不好”,而工业园是“他们唯一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地方”。他声称,与韩国的情形相反,朝鲜的经济发展迅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升,“比其他国家估计的要快得多。”
North Koreans attend a rally celebrating the country's third nuclear test at the Kim Il-Sung square in Pyongyang February 14, 2013 in this picture taken and released by the North's official KCNA news agency. North Korea conducted nuclear test on Tuesday. Korean characters read,Go forward for the last victory along with great comrade Kim Jong-Un!. REUTERS/KCNA (NORTH KOREA - Tags: POLITICS MILITARY) ATTENTION EDITORS - THIS PICTURE WAS PROVIDED BY A THIRD PARTY. REUTERS IS UNABLE TO INDEPENDENTLY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CONTENT, LOCATION OR DATE OF THIS IMAGE. FOR EDITORIAL USE ONLY. NOT FOR SALE FOR MARKETING OR ADVERTISING CAMPAIGNS. THIS PICTURE IS DISTRIBUTED EXACTLY AS RECEIVED BY REUTERS, AS A SERVICE TO CLIENTS. QUALITY FROM SOURCE. NO THIRD PARTY SALES  
今年2月,朝鲜在平壤举行了大规模军民联欢大会,庆祝第三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东京校区的防务专家罗伯特•杜加里奇(Robert Dujarric)对这种言论提出了反驳,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他表示:“在那里的公司都是生产一些技术含量十分低的产品,对于一些中等规模的韩国企业来说 虽然很重要,但是这不会对韩国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给钱+道歉!

杜加里奇接着说道:“整个事情看起来像是,因为想得到更多的钱,朝鲜留下几个人作为‘人质’,并且这种策略取得了成功。与朝鲜进行交往总是会有风险的,但 一般而言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更多的钱和对方的道歉。” 杜加里奇还表示,从过去的经验来讲:“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和美国宁愿花钱换取短期内的局势稳定,也不愿看到事态会演变成一场更严重的危机。”

杜加里奇认为韩国公司最终还是会回到开城工业园。他表示:“两方可能会达成协议,因为从首尔的角度来看,一切与平壤的关系都比没有关系要强。” 杜加里奇还表示:“我们唯一能够预测和肯定的是,在未来,与朝鲜的关系将有着不确定性。”

作者:Julian Ryall(发自首尔) 编译:文木

责编:洪沙

德国之声中文网

桑兰为官司损150万元 美法官建议撤销部分指控

      【美国投讯网讯】纽约联邦法院助理法官弗朗西斯近日针对桑兰诉33名被告的9项指控提出了裁决建议。依据美国法律,本着现阶段要假设桑兰所言句句为实,且一切推断必须偏向(Favor)桑兰的原则,他建议主审法官撤销部分指控,保留部分指控。长期以来被桑兰称为“恩人”的被告之一刘国生说,他们有足够的证据在法庭上讨回清白,并且保留反诉桑兰,追索赔偿的权利。

      桑兰曾经是中国体操队的队员。1998年,她来纽约参加友好运动会,但在比赛开始之前做跳马热身练习时摔成瘫痪。桑兰受伤后在美国接受治疗。美籍华人刘国生和谢晓虹受中国体操协会的委托帮助桑兰。桑兰出院后在刘家养伤近10个月。桑兰于2011年在曼哈頓聯邦法院提出诉讼,向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美国体操协会等索赔18亿美元 。

      诉讼指出,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体操协会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没有付清桑兰的医药费,也没有满足其他需求。桑兰已经无法保持必须的治疗。

  法官建议撤销大部分指控

  去年10月5日,桑兰向纽约联邦法院递交了第四次修改版起诉书,对34名被告提出12项指控。在34名被告中,无名无姓的有30名,那仅仅是一些评论桑兰官司的网民。剩下的4个被告是美国媒体巨头时代华纳、10多年来被桑兰称为“恩人”的刘国生、谢晓虹夫妇和他们的律师莫虎。

  今年4月19日,弗朗西斯法官建议主审法官桑德撤销桑兰针对时代华纳的一切指控(3项)。对于桑兰针对其他33名被告提出的9项指控,弗朗西斯法官建议完全撤销其中的4项,保留其中的2项。剩下的3项,他建议既不完全撤销,也不完全保留。

  弗朗西斯法官建议撤销的4项指控为其他财物账目不清、刘国生和谢晓虹未尽信托职责、莫虎未尽信托职责和网络骚扰。这意味着他已经将30名评论桑兰案的网民排除在被告之外,本案的被告仅剩刘国生、谢晓虹和莫虎3人。在剩下的5项指控中,法官同意保留桑兰基金账目不清和侵犯私权这两项。对于不当得利、侵吞和诽谤这3项,法官则建议撤销其中一些小项的指控,保留另外一些小项的指控。

  刘国生说,对于桑兰的指控,“我们全都不认,但是同意进入庭审。因为,事到如今,已经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法院审理,才能澄清事实,洗白自己。当然,我们无端蒙受不白之冤,精神、时间和金钱上受到重大损失,我们必须保留反诉索赔的权利。”

  被告:有足够证据讨回清白

  刘国生说,在剩下的指控中,桑兰基金是核心的一项。账目不清、不当得利和侵吞这3项指控都跟基金有关。他说,基金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桑兰的身上,每一笔收支都有账目。这些账目不仅可供桑兰查阅,也可向社会公开。

  他说,桑兰基金是1998年桑兰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摔伤瘫痪后在纽约州注册成立的,目的是帮助桑兰渡过难关。基金章程经过正式批准备案,因此完全合法。

  刘国生说,“基金的账目是清楚的,我们不仅(将账目)保留下来了,而且欢迎各界查询,过去也曾多次公示有关账目。”

  刘国生说他和谢晓虹根本就不是桑兰基金的开户人和所有人。他说:“基金有三位受托人。他们才是基金账户的开户人和所有人,根据基金章程的规定,有权决定基金的用途。此外,基金的任何支出,都需要三位受托人中的至少两人签字认可。我和莫虎律师都不是受托人,未经同意,都没有权力动用基金的一分钱。我们和三位受托人都没有向基金提取任何管理费用或酬金,基金的钱,都实实在在地用于桑兰,这是有根有据的事实。”

  刘国生说:“10多年间,我们为桑兰义务承担了基金的筹款和管理责任。如今,桑兰在诉状中指控我们利用基金控制她,并且指责我们拒绝向她提供账目,甚至还曾经说我们从基金中窃取了1000万美元(被助理法官建议撤销后,桑兰取消了这一指控)。这些都不符合事实。”

    桑兰称损失已超150万美元

  桑兰的案子至今没有进入庭审阶段,且大部分有可能获得大额赔款的指控已经被助理法官建议驳回,她自己却直接或间接损失了50万美元,还丧失了高达100万美元的代言机会,这还没有计算她来美国打官司所支出的各项费用。

  在桑兰2月18日递交的针对她的前律师海明的起诉书中,她自称自到美国打官司以来已经损失了来自中国宝健、乔丹、新浪网、VOD One、中国体育彩票、华谊印刷、桑兰博客、北京红色香蕉广告公司等8家机构的赞助费或者代言费,损失达50多万美元。她还宣称因名誉受到损伤,她丢失了代言香港迪斯尼公司的机会。桑兰预计这项代言的报酬将会高达100万美元。

  对于弗朗西斯法官的裁决建议,桑兰还有一次回应的机会(5月4日之前)。在那之后,本案的主审法官将做出最终的裁决。

  记者于4月22日致电邮给桑兰律师,请其就弗朗西斯法官的裁决建议发表评论,但直到发稿时,没有得到答复。

朱令案:对贝志诚的分析

前言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七十年代生人,九六年开始从事刑侦工作,后来因故下海从商,

  在网上围观朱令案已经很久了,前几周偶尔在某个老朋友群里和朋友讨论说起这个案子时,一时老职业病发作,忍不住技痒就在群里说了一串,朋友劝我:“你应该把你说的发到天涯”。我当时只回他们说:“已经晚了。”

  再看了几周,发现此案在网上已经逐渐失控,大量水军使用重复的暴力语言,喊着特定的口号攻击一切还企图继续理性探讨的人。我就再叹一句“确实晚了”

  但即使晚了,还是决心开始写这篇文章,就当为我国普法,刑侦手段普及做点贡献吧。

  在本文中,许多提到的刑侦手段,刑侦思路,在九十年代,都属于不传之秘。因为当年各种科技,医学都不发达,或者发达而不普及,警察基本上就靠这些手段和思路来破案,但在今时今日,应该已经不属于什么秘密,所以也就敞开谈一谈。

  本文中提到的线索,均来自网络。本人不保证其真实性。仅供思路探讨。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正本清源,谈一些常识。

  在之前有篇文章里的假警察(原谅我直接判断你是假警察),用极其轻佻的口吻来述说一些刑讯逼供,窃听等技巧,以暗示他是内行人。但正恰好如此,才说明他是外行。

  第一个是假警察轻描淡写说的窃听器的问题。

  警方通常使用的窃听手段,是电话窃听。动用到窃听器进行生活窃听,这一般是跨国案件(就是俗话说的境外势力介入),或者重大经济案件。对嫌疑人生活窃听是要申请高层审批的。一般刑事案件是批不下来的。

  九十年代的窃听器有多大呢?有核桃大小。到了如今科技发达,电子元件越做越精密,无线窃听器依然有龙眼大小。因为有一个坎是迈不过去的,那就是供电问题。

  龙眼大小的窃听器所能使用的电池,按目前科技,用最好的锂电材料+最小的电路板来做,一般不能超过200mAh,单纯用作录音,能录6个小时顶天了。如果加上无线发射,能用1个小时顶天了。(这只是实验室理论值,实际上会根据环境各种缩短)如果想要继续缩小窃听器的体积,就要减少电池的体积和容量,但这就得不偿失了,谁都不希望辛苦装个窃听器,最后只能录音几分钟,十几分钟。

  如果真像那位色眯眯的假警察所说的,他能把窃听器放到嫌疑人的衣服上,甚至贴身文胸里还不被发现。对不起,先生你科幻007片看多了吧。微型核能电池还没发明呢。

  刑讯逼供的问题

  又比如说那位假警察提到刑讯逼供,公然说不招就直接打死,还有人以公安局长的口吻发布“直接打死孙维丢江里”的说法,这种其实是用老百姓的思路去看警察,就像农夫幻想皇帝每天下地都用金锄头一样。

  在九十年代,刑讯逼供的确广泛存在,但是刑讯逼供在当年也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

  刑讯逼供的逐渐废除,其实是因为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胜过了其正面作用。因为刑讯逼供实际上对惯犯,心理素质强大的罪犯,是基本没有作用的。会在刑讯逼供下招供的,通常都是新手或者无辜。两者几率是50%比50%。

  而且老刑警都知道两个禁忌,

  第一个禁忌是:你可以动手,但是不能过度,打到一个程度不会招供的,打死也不会招供,快打死才招供的,招供也是屈打成招,事实上在九十年代因为刑讯过度打死嫌疑人的,基本都是管不住自己暴力欲望的新警察。大案要案在大城市,没有人会交给新警察负责的。

  第二个禁忌是,你可以做,但是不能说,像“打死”这种词不能出口,出口的话,万一出了事,就是蓄意谋杀。即使对方没死,你也是蓄意伤人,性质就不是刑讯手段过度这么简单了。能在京城当上公安局长的人,没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管不住自己嘴巴的,否则早就丢官了。除非他故意这么说,但他为什么故意这么说呢?在什么场景下这么说呢?

  如果真要刑讯逼供,作为刑警,会优先考虑逼供哪些人呢?

  后文会细说,这里继续打假

  首先是其他人已经提到的“犯罪嫌疑人”的问题。在97年之前,一般不使用“犯罪嫌疑人”这个说法

  对于调查对象,只有2种称呼,一种是“嫌疑对象”(各种明暗排查中),一种是“犯罪分子”(抓起来先关着再说)

  八九十年代时,法制并不健全,公安对一个人关押询问,就算没有定罪,对外一般也就说是“犯罪分子”。这个“罪犯”的称呼,给无数只是有嫌疑的人,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就算被查出是无辜放出来,罪犯这个词至少已经跟过你一段时间了。被别有用心的人揪住,会说你一辈子。

  你有可能从此找不到工作,有可能因此妻离子散,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许多惨剧。

  随着法制逐渐健全,现在才统一把未经法院定罪的调查对象都称为“犯罪嫌疑人”。避免了许多悲剧的诞生。(基本上是2000年之后才逐渐到位的)

  贝志成先生曾经提到,孙维是案中的“唯一犯罪嫌疑人”,并且特别注明清华大学因此扣发了孙维的毕业证。

  但事实上,如果孙维已经到达被扣押询问的阶段,那么其实按照当年的定义,她已经会被称为“犯罪分子”。

  在贝的回忆中也提到,警方也曾经对他进行过一次询问。按照当年的定义,他毫无疑问也会被视为“犯罪嫌疑人”,但是为什么在贝的定义里,孙是唯一犯罪嫌疑人,贝不是呢?

  要知道,北大也因为朱令案劝退了贝志成,我们可以知道北大为此劝退贝,但北大劝退贝志成的具体原因,贝至今缄口不语。甚至装作从未发生。

  贝为什么要隐瞒自己被北大劝退这件事情呢?如果孙维被清华扣发毕业证,算是孙维是“唯一嫌疑人”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完全可以用在因此被北大劝退的贝志成身上。贝志成到底隐瞒了什么更重要的信息?

  我们回顾当年国外对朱令案的描述,当年的描述是归结为“求爱未遂的男子下毒”的,为什么到了2002年开始,才开始有人暗示是孙维下毒,到了2006年,贝志成才开始公然指责是孙维?

  为什么在1996年时,国外媒体会报道该案为求爱情杀?而这个观点,如今为何完全没人提起?

  刑警通常的思路是——事出反常便为妖。贝的事情先按下不表。

  我们继续回到常识上。

  在朱令案中,民众有几个常规误解,包括一些网络假警察,别有用心的律师也在炒作这个概念。

  比如说“为什么案子没破,却不继续查下去了?”

  首先,要好好解释悬案这个东西。

  在每个城市的公安局里,都有无数无头悬案,即——找不到现场痕迹证据(或现场痕迹太多),找不到有杀人动机者,找不到作案手法场地,甚至找不到受害者……的案件

  警察也是人,不是每个案件都能侦破。特别是许多临时起意杀人的。杀人前无迹可寻,杀人后线索杂乱。

  这类无头案,其中不乏受害者死得极为惨烈的。但是惨烈并不是持续侦查破案的理由。持续侦查破案的可能性,取决于现有线索的多少。也取决于办案经费。

  先说办案经费,每个分局都有总办案经费上限。这个办案经费由上级派发,要分配给每一宗案件具体使用。警察出去查案,吃盒饭要钱,住旅馆要钱,跟踪嫌疑人进电影院买票监视要钱。每一项都很具体,很琐碎。

  通常来说,如果一个案件把办案经费都花光了,还没有找到足够的线索,那么这个案子基本就会悬停起来。至于这个案件的办案经费具体是多少,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个分局都不一样。

  我这里提供一个参照物,在1996年,某个一线城市的警察局,一个人命案的办案经费,上限是两万人民币。

  在刑侦上,线索的定义和网民的定义是不同的。刑侦上的线索,要求更具体明确或者更有把握,比如说——有人看见有XXX进行投毒。

  上级会不会追加办案经费,取决于你有多少把握和手头有多少线索破这个案子。钱不会无限地砸下来,在这个案子钱砸多了,另外一个案子的经费就要缩减。甚至一大堆案子的经费都要缩减,都面临无法破案的困境。

  朱令案在没有任何显证据和线索的情况下(贝志成本人也确认这点),从95年一直查到1998年才结案,说明在这个案子上投入的经费,已经远超一般刑事案件的比例。绝不是一般网民所想象的“没有投入去查”

  二次中毒还是多次中毒问题

  在陈教授的检验报告中,我们可以肯定得出一个结论,朱令共经历2次中毒高峰期。而且体内毒剂超过致死剂量,表明不是一次摄入毒素。

  我们要牢记上述这段话,因为这段话是专业人士的检验结果。任何言论与这段背离,都不可采信。

  一个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

  朱令的律师,在这段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她的改编——

  “可见这是多次小剂量投毒,而且最早为外用,因为朱令最早是去看眼科。”

  2次投毒和多次小剂量投毒,乍一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刑侦上,这个定义,会直接左右到破案的方向。

  举个通俗的例子说,一个人横尸街头,他身上挨了两刀,还是被千刀万剐。这两个是有巨大区别的。

  挨了两刀,完全可能是死于临时冲突,被千刀万剐,则需要场地,时间,专业作案工具。

  如果是千刀万剐,则嫌疑人的搜索范围可以缩小到“在案发时间有足够的时间和地点和作案工具的人”,反之则凶手可能是一切路人甲。

  朱令的律师轻描淡写又毫无过程逻辑推导地,从陈教授的“二次中毒”的检验结论,偷换为多次小剂量投毒。

  如果不是这个律师智力有问题,那么只能说明这个律师企图引导他人缩小凶手的搜索范围。

  我听过这个律师的一些采访,我倾向于是智力问题。

  但如果这个律师引导他人缩小凶手的搜索范围,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线索未明晰时,搜索范围越小,越可能错过真凶。

  如果按照检验报告,则在这几个月里,凡是接触过朱达到2次的人,都有投毒可能性。

  朱令的宿舍是6号楼,114号,要投毒没有想象的困难,甚至无需进入寝室也可投毒

  但这个前提是投毒是在寝室。

  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朱令是在寝室中毒。

  是谁误导了你们的思想,洗了你们的脑,让你们整齐如一地觉得这个投毒一定发生在朱令寝室?仔细回想一下是谁?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勾选出2个嫌疑人

  一个就是孙维

  另一个就是发现凶器的贝志成

  但基于1.2的范围广大,所以3.4其实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只能把他们列为优先排查对象。

  在这个优先排查里,3孙维因此受到警方询问,清华扣发毕业证直至毕业后很久。4贝志成因此受到警方询问,北大将其从力学系大三劝退,终身未获毕业证。

  所以我们还是要集中在动机上。

  现在在网上一边倒地认为孙维妒忌朱令的美貌和才华,所以下毒。但是这个看法,至少在2002年前没人明确提出来过。

  按照动机论的说法——因为朱令比孙维美和有才华,所以孙维具备毒杀朱令的理由。

  认为贝是凶手,是情杀的,其实在02年也有人提及,后来认为贝是凶手的人也一直存在,按照动机论的说法——因为朱令美貌,贝求爱不成因爱成恨毒杀朱令。

  上述两种动机论都属于论据不足。因为认为孙维妒忌朱令的,没人能举出孙妒忌朱的具体案例和情节。

  认为贝爱朱令的,也没人能举出具体情节。只有贝早期在四通利方论坛的一个帖子里面有暗示朱令曾经是他的女神。但不足为凭。

  有人提出反驳,说贝之前就有女朋友,而且美貌。但贝的女友在贝被北大劝退后不久,也就和贝分手。而且在刑侦中,不会因为某人有钱,就认为此人不会谋财害命。认为有了女友就不会因爱杀别人的,适合去推理偶像剧,但不适合推理分析这种残忍谋杀案的嫌疑犯。

  案情至此陷入僵局

  嫌疑人有,但动机都不成立,或者说动机不明确。

  第二个迷雾问题是,可能证实朱令是在寝室被投毒的罪证失窃了。

  罪证失窃了

  毫无疑问,第一嫌疑人是朱令寝室的人。但是奇怪的是,罪证没有完全失窃,还留了一个杯子在孙维的床底。(留了一个杯子说法,来源于贝志成,未得到其他渠道证实)

  那贝志成是否能避开这个嫌疑呢?

  我们看看贝志成的回忆录里面这一段。

  --------------------------------------------------------------------------------------

  我和吴向军跑到清华找朱令的同学求援希望翻译一下邮件找出有用的信息,那是五一前的一个下午,我们听说朱令所在的物化二班在上课我就先回来留下吴向军在那里等。晚上他回到宿舍怒气冲冲地说:这是什么变态班啊。原来他等到两名物化二班的女生,说明来意后这两位同学居然说“我们明天都订好了五一出去旅游,实在没时间翻译”

  ---------------------------------------------------------------------------------

  这段里面,存在一个极大的疑点。

  即贝志成为何要在5月1日跑到清华找朱令的同学帮助翻译?

  根据贝的另一篇回忆录记载,贝在4月中旬已经到清华找他们协助翻译,但不欢而散。

  根据孙维的辩白书,贝在4月中旬找到孙维协助翻译,孙是通宵协助翻译。

  这两人中必有一人说谎。

  这里假设贝说的是真话,他们不欢而散了。那他为何要在51前一天再次找朱令同寝室的人协助翻译?

  且不说北大的英语水平不差,至少不比清华差,贝在北大找不到人翻译?而贝的母亲作为外交官,精通英文,而且在这件事里一直热心帮忙。为何不见贝的母亲出来协助?

  贝以一个不怎么成立的理由,到访了清华,然后丢下和他一起的证人吴向军,他自己“回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知了“朱的同寝室的人51节要出去旅游”这个信息

  然后在51节,准犯罪现场被破坏,准犯罪证据丢失,而神秘的留下了一个“已经被清洗干净的杯子”没有丢失。

  在各种线索都不足为信的前提下,刑警要选取重点嫌疑人,必须开始观察反常情况。

  反常情况孙维肯定存在,比如说三个室友互相不怀疑。所以孙维不能排除嫌疑。这也是孙在2年后仍然被监视侦查的原因。但并不能排除三个室友本来就情同姐妹互相信任的可能性。

  但是贝的反常情况更多,更大,除了之前提到的“在准罪证被盗前到过罪证现场附近”“不合常理地去清华要求对方协助翻译”“在准罪证失窃前就得知存放罪证处无人看管”等之外,有非常多的可疑之处。

  下面的一段,完全来自贝的回忆录。我在第一次看这篇回忆录时,心头是突然一跳,让我想起了许多。我想起了什么?

  我想起的是“口供”

  没错,这篇回忆录,完全就像是一个专业刑警给一个嫌犯做的口供记录。而完全不像回忆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731710101cbnz.html

  口供体的典型特征就是“何时何地,去了哪里,和谁一起,见到谁,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一个刑警会反复盘问嫌疑人,直到口供里面前后没有矛盾,所有一切都有前因后果,都有证明人。

  在没有刑警盘问的情况下,贝志成居然能写出这一份几乎无暇可击的口供体回忆录。他肯定对刑侦不是门外汉。

  但是奇异的是,贝仿佛处于某些原因,还是留下了破绽和疑点。

  问:除了贝和孙之外,还有其他嫌疑人吗?

  答:当然有,但是其他嫌疑人能得到的分析资料太少,而且其中还有一个刑侦常理中的首选嫌疑人没有指出,但该嫌疑人本身也是受害者,如果ta不是凶手,那么将其列入嫌疑人来分析,太残忍。(我说的不是朱的男友)关于孙是嫌疑人的信息已经太多,本次主要分析贝的嫌疑。

  问:能合法接触到铊的就是凶手,不是吗?

  答:枪杀案发生后,能合法接触到枪的人就必定是凶手吗?

  问:除了孙,其他人可能知道铊的毒性吗?

  答:读过阿加莎侦探小说的文学青年或者读过农药科技书的知识青年都可能知道。贝的亲生父亲和继父据传一个是农业部副部,一个是司法部副部。家中藏有这两类书中的任何一本都不奇怪。贝在回忆录里也很突兀地提到阿加莎小说里提到的铊中毒。

  问:当年获得铊困难么?

  答:1994年获得枪都不困难,真正获得枪开始困难,是在2004年之后的事情。何况铊是农业,灭鼠业常用毒药原料。九十年代初期天下大乱,许多工厂均处于半无政府状态。进出其中拿走什么并不为难,即使在北大清华的实验室,拿走也不为难。孙维的哥哥证明过这点。

  问:既然你认为贝和孙都没有表面动机要毒杀朱令,那么为什么不排除他们的嫌疑?

  答:不一定,很多悬案大案,都是罪犯一时兴起做的,比如说幼儿园屠童案,严格地说就谈不上动机明确。还有为了练胆杀人的,有为了打牌输了杀人的,有买到一把好刀试试利不利的。他们两个就算动机理由不充足,但是都符合行止可疑的条件。所以不能排除嫌疑。

  问:你指出贝有可疑是想替孙维脱罪么?假如贝是凶手,他处于什么动机要一口咬死孙维?

  答:你的目的是要找真凶,还是要杀孙维?如果是要找真凶,则不能放过任何有嫌疑的人,包括贝。贝的动机可能是认为孙维被咬死了,贝自己就没有嫌疑了。就像你认为我如果咬死了贝,孙就没有嫌疑了一样。

  问:如果贝是凶手,那么贝为什么要救朱令?

  答:后来有2宗铊毒案,都是投毒者良心发现坦白自首把同学送到医院的。假设贝如果也是这个理由,那么他并不孤单。

  问:律师说了,朱令宗投毒案是多次小剂量投毒,只可能是她寝室的人干的。律师难道不比你专业?

  答:化验报告说了是2次投毒,多次小剂量是朱令的律师头脑发热说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支持这个说法,广州肖律师也说贝是嫌疑犯,你信哪个律师?如果你还有其他观点,你也可以请一个律师来为你代言。他的职业道德会让他支持你的任何观点,哪怕你的观点愚不可及。

  问:既然贝有可疑,为什么北京警察不抓他?

  答:北京警察也没抓孙维,你到底是信还是不信警察?

  问:朱令案现在的状态是什么?为什么不允许公布侦查过程?

  答:在流程上定性为“中毒案”,因为要定性为投毒,必须有确实证据,由于没有线索,目前属于结案状态。

  在这篇“口供”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天衣无缝的供述,贝在何时何地,与谁一起,说了什么话,当时还有什么细节,都事无巨细。

  这篇东西,先不说内部疑点,就说外部的,这份口供和贝先前的其他回忆录互相存在多处矛盾。

  举例说,贝在这篇文章中说之前和朱令不熟,初中毕业后直到大学都只在路上见过一次,但是贝在其他途径说过见过几次。更用抒情散文说朱令是他心中的女神。甚至更用贝的ID发过“经常见到朱令”的帖子,(事后称是用这个号代朋友发的)

  在刑侦上,如果嫌疑人口供前后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异化,基本就可以锁定为重点嫌疑对象了。北京的警方为何会忽视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贝的家庭背景实在太强大吗?

  如果贝经常见到朱,但是却说六年只见了一次,说这样的谎,是要隐瞒什么?

  情杀的可能性非常高。

  贝说之前从没听说过孙维,是警方开始审查之后才告诉他有孙维这么一个人的,但之前又说曾经找过朱的同学翻译,孙维也明确表示了,自己4月中旬接到贝的请求之后,当晚是连夜通宵协助翻译的。说明两人肯定接触过。孙维就是其中一个翻译者。

  在刑侦上,这样虽然不能列为主要疑点,但是至少是一个突破点,就是贝和孙在这件事中,谁说了谎?说谎的目的是什么?贝到底认不认识孙维?如果认识,为什么说不认识?

  贝在这篇回忆录里只提到5月1日前夜去找朱的同学协助翻译,在另一个回忆录里中只提到四月中旬去找朱的同学协助翻译。两者虽不矛盾,但却存在疑点,既然两次求助在贝描述来都是不欢而散,那么贝为什么不直接强调2次都不欢而散,而分别在两份回忆录中分别阐述两次时间所隔不远,都是不欢而散的事情呢?在这2次不欢而散中,藏着什么秘密,让贝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只记得其中一次?

  由于贝的“现实不是童话”一文更接近口供体,所以在本次分析中,主要采用此文的阐述内容,如有和贝的其他言论冲突,则以“童话”文为准。

  口供疑点分析

  首先,在本文中,除了贝的母亲,女友之外,其余所有出场人物均有名字,均有具体出场时间,均有出场理由。可以为贝提供不在场证明,或者为贝提供做某个时期的行事理由证明。

  唯二两个没有名字的人,一个是文首的“一个同学”。

  这个同学的出场非常奇怪,他初次出场,他对贝说了朱令的初次病状。但是贝对此无动于衷,这个同学的第二次出场,叫贝去看朱令,而且口吻非常奇怪(你是不是去看看朱令,她好像不行了)

  如果贝和朱已经如贝说的,初中毕业到大3的六年间只见了一面(朱令毒发前),常理来说,是没什么交情了,为何这个同学的口吻似乎是直指你(贝)对朱负有某种责任的样子?(常理来说,作为普通同学,应该口吻是“我们是不是应该一起去看看朱令,她好像不行了”)

  这个同学第三次出场,是看完朱令的病体之后,跑出来对贝说(贝志城,你一定尽力想想办法)。为什么这个同学再次毫无理由地代表朱家表现出对贝的信任和托付感?

  这个同学到底存不存在?还是只是贝志成的某个分裂人格?为什么整篇口供前后左右所有人都有名字,就是这个语气口吻怪异,不断提醒让贝关注朱令的“同学”没有名字?本来不奇怪的一个描述,放在这篇口供中,就显得特别生硬。

  在贝去看朱的时候,目睹了朱的惨状,常理来说,应该是感到难过悲伤。但是贝的第一反应是恐惧要逃走。然后为了保持不失态,坚持站够了时间才出来。

  为何贝要恐惧?

  往好处想,是贝还是孩子,所以害怕。但从侦缉角度看,这很符合一个疑犯下毒后初次见到受害者“尸体”的恐惧感。

19年前清華女生中毒癱瘓案 11萬人聯署促美驅逐疑犯回華


(上圖)當年未遇害前的朱令
(下圖)朱令目前已经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

19年前,清華大學女生朱令鉈中毒,經搶救雖保住了性命,但全身癱瘓、遲鈍如稚童。朱的家人質疑她被人落毒,且唯一嫌疑人、朱的同窗室友孫維,由於家人後台強硬,警方調查無疾而終!19年後,輿論要求重查此案,網民甚至去美國白宮網「擊鼓鳴冤」發起聯署請願,要求美方將已移民的孫驅逐回國,接受調查。至昨晚聯署逾11萬人。

過去19年來,朱令中毒事件偶爾被輿論提起,但集中於朱的悲慘遭遇等。直到上月15日,上海復旦大學醫科碩士被落毒死亡,疑似室友投毒,由於情況類似,朱令案再度引起輿論和網民的關注。

頭髮幾日內脫光 智力如稚童

上周五(3日)新浪微博屏蔽了以「朱令」、「孫維」、「鉈中毒」、「鉈」等做關鍵詞搜索。陳坤、姚晨、李開復等藝人、名人關於朱令案的微博遭刪除。同日,一直關注案件的朱令昔日同窗,在美國白宮官網(www.whitehouse.gov)請願區(We the people)發起請願活動,要求白宮驅逐當年涉嫌投毒、後已移民美國的孫維,讓她回國接受調查。至昨午短短三天,聯署已逾11萬人,超過白宮官網規定要回應的人數底線。

白宮網請願區是奧巴馬上台後所設網上請願平台,讓美國人透過新渠道向聯邦政府發表意見,當話題的聯署人數超過規定門檻,白宮便要回應,但何人回應無規定。例如不少美國人聯署要求德州獨立,白宮只派低層官員回應;但對槍械管制議題,奧巴馬則親自回應。白宮如何回應中國的朱令案,備受關注。

朱令案發生於1994年,當時20歲的朱在清華大學化學系讀二年級,她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多才多藝,尤擅彈古箏,備受師友喜愛。出事時她先是肚痛腿痛、頭暈掉髮,幾日內頭髮全掉光,後更麻痹癱瘓。醫院無法診斷,朱的同學經互聯網向外界求助,朱才得到確診和救治,這是內地首次利用網絡進行國際遠程醫療的嘗試。朱最終保住了生命,但已四肢癱瘓,智力如四、五歲稚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疑室友落毒 家世顯赫逃法網

因鉈屬劇毒化學品,普通人無法獲得,當時外界質疑為投毒。北京公安在1995年立案,並鎖定嫌疑人為朱的同學室友孫維,因妒嫉朱,且是唯一有機會接觸鉈、同時又與朱密切接觸的人。公安一度拘查孫,但最後以「無確鑿證據」將她釋放。孫後嫁給美國人定居美國。她曾數度聲明否認投毒。

19年來,朱令靠父母照料生活。外界質疑孫維逃過法網因家世顯赫:爺爺孫越崎是民革中央名譽主席,95年去世前深得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敬重,江曾給孫送生日蛋糕;堂叔孫孚凌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父親孫大武是民革中央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也在網上呼籲美國遣返孫維,讓中方調查:「如果她是清白的,還她清白。如果她有罪,讓她償罪!」

美國白宮網/新浪微博

朱令中毒事件簿

•1994年,朱令出現奇怪中毒症狀,一度入住北京同仁醫院,但查不出原因。

•1995年3月6日,朱再度犯病情況惡化,到多家大醫院求治均不得要領,最後危殆要入深切治療部搶救。

•1995年4月10日,朱的同學將病症譯成英文,通過互聯網對外求助,終確診是鉈中毒,含量超過致死量。朱家懷疑女兒被落毒而報警。

•1995年5月,公安立案,並鎖定朱的同窗室友孫維是唯一嫌疑人。

•1997年4月,公安首次拘審孫維,孫否認投毒。

•1998年8月,公安宣告案件結辦,因「無確鑿證據」。

•2006年,孫維移居美國,先後三度公開聲明自己沒有投毒。

•2013年4月,復旦大學發生學生毒殺同學事件,令朱案再成輿論焦點。

•2013年5月3日,內地當局封殺有關言論,網民在美白宮官網聯署請願,要求美方驅逐孫維。

《蘋果》資料室

香港   蘋果日報

美国国防部再次指责中国电脑黑客袭击

(法广)法新社报导,美国国防部昨天5月6日星期一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电脑间谍活动,以便收集有关美国政府防务计划的情报。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利用其巨大的电脑网络能力,在支持美国国家防务计划的各领域如外交领域、工业领域和经济领域收集情报。

同一报告还表示,中国的电脑黑客在2012年曾试图袭击美国政府网络中的电脑,这些行为可能使北京对美国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辩论有了更好的了解。

美国国防部的报告还指出,2012年,世界上的很多电脑网络,包括美国政府的电脑网络都继续遭到袭击,这其中的一些袭击直接和中国政府及中国军队有关。

至今为止,这份报告是美国政府指责中国电脑黑客袭击美国政府及企业的最为直接的报告。

谢贻卉力作:《大堡小劳教》

前空军师长从空军飞行专业角度谈林彪叛逃四大谜题

文章来源:

前空军专机师师长时念堂:1971年“9·13”事件发生时,我正在空军专机师任师长兼驾驶员。林彪叛逃所乘坐的256号三叉戟飞机及其机组人员都属于我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和一些战友一直在从空军飞行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9·13”问题。

  “黑匣子”之谜

  “黑匣子”是飞机飞行情况的整个记录系统,它主要有两个部件:一个放在机尾,是飞机状态记录器:一个放在机头,是飞机语音记录器,记录飞机上人们的谈 话和其他声响。但是,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蒙古国温都尔汗坠落后、我驻蒙使馆人员到达现场时,所有“黑匣子”都没有见到。究竟是人们没有找到它们、现在仍 然抛弃荒野呢?还是被先我到达现场的外国人取走了?

  以我们飞行专业的眼光判断,这些“黑匣子”一定还保存在某个地方。其根据是:256号三叉戟飞机的机尾是全机中最大的一块没有燃烧爆炸的金属物,据此 可断定:装在这里面的飞机状态记录器会完好无损且不会被抛出去。在机头部位,盛着语音记录器的架子,也仍然完好无损,因此也可以断定:语音记录器“黑匣 子”也不会损坏。

  随着“黑匣子”这个“母谜”的出现,一些“子谜”也浮出了水面:一、256号三叉戟飞机驾驶员、空军专机师副政委潘景寅被炸死后,先是作为林彪死党和 叛徒追查的。后来又将其定为“正常死亡”。那么,潘景寅在空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他有没有企图把飞机开往别处?二、机组人员和林彪一家子说了些 什么?三、飞机上是否发生了争斗?四、林彪叛逃起飞后,周恩来曾经通过航空联络系统对他喊话,希望他回来,林彪没有回话。那么,林彪是否听到了周恩来的喊 话?如果听见了,他是怎样表示的?

  加油量之谜

  飞机的加油量能明白地显示飞机要飞往哪个地方的哪个机场。加油量不能少,少了就达不到目的地;但加油量也不能多,多了还会影响飞行速度、高度和飞行时间,更会带来落地爆炸的危险。

  林彪一家是在1971年的9月12日下午6点把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北京调往山海关的。在北京,要求机械师李平加油,加油量原定16吨而实际的加油量 是15吨。飞机于当日下午6点半左右到达山海关机场,查看油量,还剩了12.5吨。这时候,潘景寅又叫李平把油量加大到17吨。但是,油车上的加油设备和 三叉戟飞机上的加油设备不配套,油加不进去。当时,李平向潘景寅说明了情况,并请示是否采用别的办法加油。潘景寅思考了一下,说:不用了,明天早晨再说 吧!

  这一系列的加油量说明了256号三叉戟飞机不是飞回北京的。因为,到山海关这样短的距离其来回根本用不了这样大的加油量;也不是飞往苏联的。飞往苏联 的油量,至少需要20多吨;只有可能是飞广州。从山海关到广州比从北京到广州稍远一点,所以加油量从16吨提高到17吨,中间不用落地加油。

  第二天0点05分,潘景寅接到了一个电话,之后便开始了紧急行动。潘景寅指示给飞机加油,但是,仍然加不进去。正在这时,林彪的轿车开过来了。只见林 彪被飞机上面的人拉着、被飞机下面的人推着,好不容易地上了飞机。之后,叶群急忙下令:马上起飞!还没等加油车完全离开,飞机就冲了出去。这时,256号 三叉戟飞机上的存油量仍然是12.5吨,这就向我们摆列出了一系列的谜:

  一、林彪一伙逃跑,究竟原想逃往哪里?二、潘景寅非常清楚:12.5吨的加油量,只是飞往苏联实际所需量的一半。但他还是向苏联飞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绕大圈之谜

  飞机在空中飞行,航向是用“度”来标示的。按照顺时针方向,一周为360度。正北方向为0度(N),正东方向为90度(E),正南方向为180度S,正西方向为270度(W)。其他方向可参照这些正方向来确定。

  林彪叛逃所乘坐的256号三叉戟飞机,按照正常的飞行程序,它必须在上升到100米至150米之间转弯到航线的航向上去即目的地的方向上去(林彪外逃 的航向,应该是325度),然后再继续爬高,到达预定的高度之后,再改为平直飞行。完成这个过程,三叉戟飞机只需要几十秒钟的时间。然而,256号三叉戟 飞机却用了20来分钟的时间:

  第一阶段:飞机起飞的方向与去广州的航向基本一致,为244度。飞机在这个航向上稳定了四分钟左右;第二阶段:航向270度至280度。飞机在这个航 向上又稳定了4分钟左右,这个航向,是从山海关回到北京的航向。第三阶段:航向从290度越过叛逃航向325度而到达航向340度。第四阶段:飞机稳定在 叛逃航向上即325度上。飞机在山海关机场起飞后,在空中画了一个硕大的问号。这就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一、256号三叉戟飞机仅剩下12.5吨的油料,是飞到苏联实际所需油料的一半左右,那么,林彪叛逃去苏联,就得最大限度地节省油料作直线飞行。然 而,飞机却在空中绕起了大圈,浪费油料。这是为什么?二、如果说:256号三叉戟飞机的飞行员是“正常死亡”。那么,机组人员在空中是否与林彪一家保持了 一致?三、林彪一伙在山海关机场起飞后,是否曾经想去广州?是否有人曾经想回北京?如果是,那么,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了航向?四、飞机的航向曾经从290度 越过叛逃的航向325度到达340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古怪航向?这是要干什么?

  自行降落之谜

  有人怀疑,256号三叉戟飞机的坠毁是被导弹击中的结果,其根据是:飞机上有一个孔洞。但“9·13”事件发生后不几天,根据我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二等 秘书孙一先拍摄的256号三叉戟飞机降落爆炸的现场照片及他所掌握的现场情况,以及我所掌握的256号三叉戟飞机的情况及飞行专业知识,我否定了这种说 法。

  我的根据是:一、256号三叉戟飞机上的孔洞,直径约30厘米,且呈不规则形,这不是导弹的射径:二、孔洞在机翼下面,位于“中国民航”的“航”字 旁。孔洞只在机翼下面有,而在机翼上面没有。如果是导弹击中,则上下两面都要有孔洞;三、导弹打下来的飞机,不会再滑行。而256号飞机在地面上滑行了 29米。既然飞机不是导弹打下来的,那么,只能是飞机自行降落的。可问题来了:根据我们的测算,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落地爆炸前,油箱里至少还有2500 公斤的存油,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飞了?为什么要在中途的蒙古国降落呢?这又是一个系列之谜:

  一、难道是机组人员和林彪一家闹翻了,他们自行降落的么?如果是这样,那么,林彪一家在降落前把手表、鞋子都脱掉了(这是准备迫降的行为),又怎么解 释呢?二、难道是林彪一家要求飞机降落的么?飞机上还有存油,还能继续前飞,他们为什么不继续叛逃了呢?三、带着这么多的存油就要在野地里自行降落,明知 有危险,为什么还要进行呢?难道有人要同归于尽么?四、飞机这种带油降落而爆炸的结局,是林彪的主意么?

  许多有关“9·13”的谜还未解开。看来,林彪案件某些更深层面的东西,还有待于历史来揭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