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政治成似乎不留下一絲痕跡。
中共領導人接班在即,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位的習近平即將於11月8日召開的十八大上正式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也是最高中共領導人的位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人民日報》與中共黨內雜誌《求是》皆釋出了新的訊息,開始為習近平將要走的政治領導路線作一些介紹和美化。
《人民日報》為習近平策劃“新政治觀”
10月11日,《人民日報》旗下《人民論壇》發表了一個包含七篇文章的特別策劃,討論建立一個”現代”或”新”的政治觀。其中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在其《新政治觀:創新點與突破口》一文中表示中國政治改革遲遲未上路不是因為懼怕民主,而是”理論準備不足”。”理論準備不足”一詞因此開始在中國網民間流行並遭到訕笑。
《華爾街日報》旗下的《中國實時報》(China Real Time Report)10月12日的報導表示,非常多的中國網民對此言論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又是一個中國共產黨政府不進行改革的藉口,尤其是一個在十八大召開前試圖解釋為何中國共產黨無法解決許多問題的藉口。報導甚至引用了一些中國網民在微博上利用”理論準備不足”所造的句子,例如,“我不害怕婚姻,只是我還理論準備不足”,“由於理論準備不足,午餐暫緩”等。
中共領導人接班在即,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位的習近平即將於11月8日召開的十八大上正式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也是最高中共領導人的位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人民日報》與中共黨內雜誌《求是》皆釋出了新的訊息,開始為習近平將要走的政治領導路線作一些介紹和美化。
《人民日報》為習近平策劃“新政治觀”
10月11日,《人民日報》旗下《人民論壇》發表了一個包含七篇文章的特別策劃,討論建立一個”現代”或”新”的政治觀。其中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在其《新政治觀:創新點與突破口》一文中表示中國政治改革遲遲未上路不是因為懼怕民主,而是”理論準備不足”。”理論準備不足”一詞因此開始在中國網民間流行並遭到訕笑。
《華爾街日報》旗下的《中國實時報》(China Real Time Report)10月12日的報導表示,非常多的中國網民對此言論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又是一個中國共產黨政府不進行改革的藉口,尤其是一個在十八大召開前試圖解釋為何中國共產黨無法解決許多問題的藉口。報導甚至引用了一些中國網民在微博上利用”理論準備不足”所造的句子,例如,“我不害怕婚姻,只是我還理論準備不足”,“由於理論準備不足,午餐暫緩”等。
嚴肅的批評者則提醒大家鄧小平的改革是拋開理論而來的。批評者認為,鄧小平在進行經濟改革時,曾表示不管黑貓白貓,只要住抓老鼠就是好貓。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中國的經濟在過去三十年來有爆炸性成長。
《中國實時報》報導指出,中國國內認為中國還無法進行改革的聲音,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更不限出自於老一輩中國人。2011年年底,知名青年作家韓寒就曾主張中國不會出現“絲絨革命”(指前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的和平演變)、也無法在短期內進行民主改革,隨後引起熱烈討論。
然而,不管“理論準備不足”是中國共產黨的藉口與否,公方彬和其他於此特輯內發表有關新政治觀之文章的作者們的真正意向和特輯所代表的意義,似乎不僅如此。
習近平: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
《亞洲時報》(Asia Times)的吳宗(Wu Zhong,音譯)在10月17日的報導中表示,官方《人民論壇》所發出的新政治觀特輯所代表的是習近平將來的政治路線。吳表示在十八大召開前夕,共產黨內部開始對習近平將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由“革命當”轉為“執政黨”這個政治路線,進行美化。
報導表示習近平早於2008年9月在中共中央黨校的開學典禮的演說中,就已提及這個策略。習說中國共產黨由一個革命性的黨成熟過渡到一個將在中國長久執政的黨;他並表示希望所有的黨員、尤其是官員皆能基於這個改變而有所調整。在當時就已經有許多評論表示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理論突破、是拋開馬克思主義中心思想與毛澤東思想中的革命與階級鬥爭。
吳宗認為在習近平接班前的幾週,中國共產黨終於開始了對習的此政治路線的昭告。吳特別強調《人民論壇》宣稱自己是中國內最有份量的政治刊物,每一期皆發與每個層級的領導人,包括中央、省級、市級、以及縣級,由此可見這個“新政治觀”是得到最高層的許可的。
特輯的前言介紹表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第63週年前夕,也是十八大前夕,一個中國共產黨必須去面對的問題即是如何避免一個朝代從建立到腐敗最後衰亡的“歷史週期律”,以繼續領導中國。而在中國網民間引起討論的公方彬的文章,即是此特輯的前言介紹後的第一篇文章。
公方彬在文中大方承認中國人民在30年經濟成長後並沒有覺得比較快樂。相反,社會衝突加劇了。其主要原因是政治改革停滯。他因此認為現有的政治制度無法與經歷了30年經濟改革後的中國相容。為什麼政治改革滯後呢? 公方彬強調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沒有建立一個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新政治觀”。
《中國實時報》報導指出,中國國內認為中國還無法進行改革的聲音,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更不限出自於老一輩中國人。2011年年底,知名青年作家韓寒就曾主張中國不會出現“絲絨革命”(指前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的和平演變)、也無法在短期內進行民主改革,隨後引起熱烈討論。
然而,不管“理論準備不足”是中國共產黨的藉口與否,公方彬和其他於此特輯內發表有關新政治觀之文章的作者們的真正意向和特輯所代表的意義,似乎不僅如此。
習近平: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
《亞洲時報》(Asia Times)的吳宗(Wu Zhong,音譯)在10月17日的報導中表示,官方《人民論壇》所發出的新政治觀特輯所代表的是習近平將來的政治路線。吳表示在十八大召開前夕,共產黨內部開始對習近平將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由“革命當”轉為“執政黨”這個政治路線,進行美化。
報導表示習近平早於2008年9月在中共中央黨校的開學典禮的演說中,就已提及這個策略。習說中國共產黨由一個革命性的黨成熟過渡到一個將在中國長久執政的黨;他並表示希望所有的黨員、尤其是官員皆能基於這個改變而有所調整。在當時就已經有許多評論表示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理論突破、是拋開馬克思主義中心思想與毛澤東思想中的革命與階級鬥爭。
吳宗認為在習近平接班前的幾週,中國共產黨終於開始了對習的此政治路線的昭告。吳特別強調《人民論壇》宣稱自己是中國內最有份量的政治刊物,每一期皆發與每個層級的領導人,包括中央、省級、市級、以及縣級,由此可見這個“新政治觀”是得到最高層的許可的。
特輯的前言介紹表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第63週年前夕,也是十八大前夕,一個中國共產黨必須去面對的問題即是如何避免一個朝代從建立到腐敗最後衰亡的“歷史週期律”,以繼續領導中國。而在中國網民間引起討論的公方彬的文章,即是此特輯的前言介紹後的第一篇文章。
公方彬在文中大方承認中國人民在30年經濟成長後並沒有覺得比較快樂。相反,社會衝突加劇了。其主要原因是政治改革停滯。他因此認為現有的政治制度無法與經歷了30年經濟改革後的中國相容。為什麼政治改革滯後呢? 公方彬強調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沒有建立一個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新政治觀”。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公方彬的“理論準備不足”是指中國共產黨作為革命黨的理論不足以支撐現的執政黨。革命的語言是暴力,治理國家則是要強調平衡與妥協;革命時需要強調與激化階級鬥爭,但治理國家時需要的卻是盡可能減少社會對立與不同;(共產)革命是要以剝奪一個階級的利益以保護另一個階級,但作為治理國家的黨則是要滿足所有社會階層與團體的利益要求。
另一篇文章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強調,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革命黨的這種思維持續影響黨對現下中國的問題的看法;而這種思維遲遲無法改變的原因是由於既得利益者的團體皆試圖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東認為要改變這種思維、使共產黨由革命黨轉為執政當,靠的是法治。共產黨作為一個領導全中國的黨必須對全中國人負責,它必須放棄一些只針對某個階級的政治運動。
吳宗表示在這次關於“新政治觀”的特別策劃中,七位作者皆提到共產黨的轉向以及法治。但吳也強調,雖然這代表他們主張共產黨應進行改革甚至擴展民主政治,但這些皆強調前提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習近平很有可能就是帶領中國做第三次飛躍的領導人
雖然公方彬在《人民論壇》的文章開頭便提及毛澤東,表示毛澤東“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解決了民族獨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90年歷程裡第一次“馬克思主義的飛躍”,但是這只是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而言。公認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二次的飛躍則是鄧小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取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有效解決了民生問題”。吳宗認為公方彬主要是要暗示,運用“新政治觀”進行政治改革的習近平很有可能就是帶領中國做第三次飛躍的領導人。
但是這個飛躍只在共產黨歷史上與毛澤東有延續性上的關聯,在政策方向則需與其分割。吳宗認為“政治觀”代表的是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主義的革命政治走向劃清界線,不再標榜階級鬥爭或共產黨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雖然中國共產黨早在1997年就偏離了其黨章中確定的中共產黨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宣示,吸收“資本家”為黨員,但是吳認為這次由官方背書的理論宣稱,代表了共產黨的理論論述終於趕上了其作為。
無獨有偶,10月16日發行的黨刊《求是》《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表示,“改革開放成績不容否定倒退無出路”,可以說是針對標榜毛澤東路線之新左派的批判的一種暗示。
《時代雜誌》認為16日發行的黨刊是在十八大前的最後一期,因此其中的專文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具有弦外之音。《時代雜誌》的記者漢娜‧畢琪(Hannah Beech)表示有跡象顯示毛澤東及其思想在文章中刻意被淡化。畢琪說明中國政治的口號向來是制式的,首先是稱頌黨以及馬克思。
畢琪說明中國政治的口號向來是制式的,首先是稱頌黨以及馬克思,接著就是四大領導者的影響,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以及胡景濤的科學發展觀。
但是,畢琪指出,在10月16號《求是》內的專文裡,毛澤東的名字卻一次也沒被提及。在《時代雜誌》的文章中畢琪節錄了一段專文的內容,內容中提及了鄧小平的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以及(胡錦濤的)科學發展,毛澤東卻消失了。除此之外,她也指出在同年9月28日中國政府經由新華社對外發表的兩篇關於十八大召開與開除薄熙來的文章中,也皆在提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情形下,省略了對毛澤東思想的頌揚。
畢琪表示毛主義自前幾年開始的確再度在中國人民之中有某種程度的回響,特別是在現今中國在經濟發展後貧富不均和腐敗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新毛主義者認為重新高舉和致力實踐社會主義思想是針對一個不平等社會的解決之道。
政治前途曾被看好的薄熙來的重慶模式即是混和了復興的毛澤東主義、國家主導經濟的經濟方向、和民粹式的打擊犯罪手法。但是今年他的倒台被視為是新左派的政治影響力的減弱。
《時代》雜誌的畢琪認為,習近平能得高位是由於他連繫各個派系的能力,因此很難去猜測他的政治路線,但是說他不能容忍毛主義的復興也許不會離事實太遠。畢琪猜測,《求是》一文是否是胡錦濤要打擊新左派以鞏固自己的歷史定位?或是代表了習近平因自身的家族歷史對文化大革命的憎惡?
的確,習近平曾經對文化大革命的結果表示遺憾。據美國自由派在線媒體《每日野獸網》(The Daily Beast)報導指出,習近平曾於美國副總統拜登訪中時,在言談中表示自己的父親與家人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了許多苦。紀錄顯示,中國官方口譯並沒有翻譯這段話。報導也指出曾有歐洲外交官員也表示聽過習近平對文化大革命的負面評論。根據《野獸網》中指出的一則由中國媒體報導、未被確認的消息,習近平甚至曾因提及其同父異母的姊姊於文化大革命自殺一事而公開落淚。
不過,出版了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傳》的羅伯特‧庫恩(Robert Kuhn)認為,習近平的確了解文化大革命期間左派極權政治的不正義,但是,庫恩說:“你看不到他的憤恨不平”。
習近平的政治路線中立且很神秘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和中東在線新聞媒體《國民》(The National)對習近平作為下一任中國領導人的分析報導皆表示習近平的政治路線看似是中立的,也很神秘。
《外交政策》10月19日的文章指出,習少有讓外界知道他的治理手法的機會。文章作者約翰‧甘納特(John Garnaut)認為,與近期美國總統大選的喧鬧相比,中國的下一位領導人的消息可說是少之又少。外界亟欲了解習近平,但是他的政策偏好、在政府裡的紀錄、甚至是他的家族情況皆是一團迷霧。
在習近平的自傳性文章裡,他的“黃土地”經歷告訴中國人民,他有與中國廣大草根人民親近的經驗,澳洲國立大學中國中心主任白傑明(Geremie Barme)表示這對中國人民是重要的。在他的自傳文章裡,他形容當時他經歷過的苦難(“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更表示“刀在石上磨,人在難中練”。他在文化大革命遭遇的衝擊也是巨大的。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習慣於或懂得如何維持低調。
甘納特表示習近平在黨內的高升可說是倚賴他避免與大人物衝突以及不凸顯自己的策略。即使他有任何突出表現或是可怕的錯誤,也都在現在共產黨強調集體政治的情況下被抹平了。他的政治成就似乎就是不留下一絲痕跡。
在少有的公開例子中,習近平表現出的政治形象是一個有能力的政治家,可討好所有重要的政治派別,即使這些派別可能在利益和意識型態上是相互牴觸的。甘納特表示習近平也玩過反美(西方)和標舉毛主義的手法,但他同時也保護私人企業並將她的女兒以假名送往哈佛大學念書。
《國民》的分析報導中也表示習近平在中國政壇裡似乎並沒有被貼上特別左或特別右的標籤。報導指出,雖然除了與解放軍有著比胡錦濤更深的關係之外,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待過的地方幾乎也皆是經濟發展良好的區域,如江蘇、福建和浙江,但是中共官員的背景通常並不能百分之百作為他未來政治走向的根據。
原因是,中國已經由個人獨裁轉向寡頭政治,這意味著黨內部的合意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是重要的,這也表示權力位置是根據各個派系的利益來分佈的。習近平將來的副手、也將接班成為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即是屬於胡錦濤的共產黨青年團派。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幾乎可以確定在政策執行上的延續性,但這也會限制習近平與他的統治團隊迅速回應任何事件的能力。而這在中國現下經濟成長已趨緩的情況下更顯得迫切。
在經濟上,習近平的新團隊可能無法如外界期盼般地帶動世界經濟,而在政治方面,雖然習近平比起胡錦濤可能更有自由派的作風,但在目前為止看到的習近平的政治生涯中,並沒有任何他想改變現有中國權力結構的意圖。《國民》尤其強調,任何正在面對經濟難題以及外交政策危機的政權,皆不會有任何採取自由化動作。
編譯參考新聞:
1.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2/10/12/chinas-new-catch-all-excuse-insufficient-theoretical-preparations/.
2.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NJ17Ad01.html.
3. http://world.time.com/2012/10/17/missing-in-action-as-china-readies-for-a-leadership-handover-where-are-marx-and-mao/.
4. http://www.thedailybeast.com/newsweek/2012/02/05/xi-jinoo-china-s-next-president.html.
5. http://www.thenational.ae/arts-culture/chinas-new-leader-inherits-major-challenges#full.
6.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10/19/the_creation_myth_of_xi_jinoo?page=0,0.
公方彬的“理論準備不足”是指中國共產黨作為革命黨的理論不足以支撐現的執政黨。革命的語言是暴力,治理國家則是要強調平衡與妥協;革命時需要強調與激化階級鬥爭,但治理國家時需要的卻是盡可能減少社會對立與不同;(共產)革命是要以剝奪一個階級的利益以保護另一個階級,但作為治理國家的黨則是要滿足所有社會階層與團體的利益要求。
另一篇文章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強調,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革命黨的這種思維持續影響黨對現下中國的問題的看法;而這種思維遲遲無法改變的原因是由於既得利益者的團體皆試圖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東認為要改變這種思維、使共產黨由革命黨轉為執政當,靠的是法治。共產黨作為一個領導全中國的黨必須對全中國人負責,它必須放棄一些只針對某個階級的政治運動。
吳宗表示在這次關於“新政治觀”的特別策劃中,七位作者皆提到共產黨的轉向以及法治。但吳也強調,雖然這代表他們主張共產黨應進行改革甚至擴展民主政治,但這些皆強調前提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習近平很有可能就是帶領中國做第三次飛躍的領導人
雖然公方彬在《人民論壇》的文章開頭便提及毛澤東,表示毛澤東“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解決了民族獨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90年歷程裡第一次“馬克思主義的飛躍”,但是這只是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而言。公認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二次的飛躍則是鄧小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取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有效解決了民生問題”。吳宗認為公方彬主要是要暗示,運用“新政治觀”進行政治改革的習近平很有可能就是帶領中國做第三次飛躍的領導人。
但是這個飛躍只在共產黨歷史上與毛澤東有延續性上的關聯,在政策方向則需與其分割。吳宗認為“政治觀”代表的是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主義的革命政治走向劃清界線,不再標榜階級鬥爭或共產黨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雖然中國共產黨早在1997年就偏離了其黨章中確定的中共產黨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宣示,吸收“資本家”為黨員,但是吳認為這次由官方背書的理論宣稱,代表了共產黨的理論論述終於趕上了其作為。
無獨有偶,10月16日發行的黨刊《求是》《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表示,“改革開放成績不容否定倒退無出路”,可以說是針對標榜毛澤東路線之新左派的批判的一種暗示。
《時代雜誌》認為16日發行的黨刊是在十八大前的最後一期,因此其中的專文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具有弦外之音。《時代雜誌》的記者漢娜‧畢琪(Hannah Beech)表示有跡象顯示毛澤東及其思想在文章中刻意被淡化。畢琪說明中國政治的口號向來是制式的,首先是稱頌黨以及馬克思。
畢琪說明中國政治的口號向來是制式的,首先是稱頌黨以及馬克思,接著就是四大領導者的影響,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以及胡景濤的科學發展觀。
但是,畢琪指出,在10月16號《求是》內的專文裡,毛澤東的名字卻一次也沒被提及。在《時代雜誌》的文章中畢琪節錄了一段專文的內容,內容中提及了鄧小平的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以及(胡錦濤的)科學發展,毛澤東卻消失了。除此之外,她也指出在同年9月28日中國政府經由新華社對外發表的兩篇關於十八大召開與開除薄熙來的文章中,也皆在提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情形下,省略了對毛澤東思想的頌揚。
畢琪表示毛主義自前幾年開始的確再度在中國人民之中有某種程度的回響,特別是在現今中國在經濟發展後貧富不均和腐敗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新毛主義者認為重新高舉和致力實踐社會主義思想是針對一個不平等社會的解決之道。
政治前途曾被看好的薄熙來的重慶模式即是混和了復興的毛澤東主義、國家主導經濟的經濟方向、和民粹式的打擊犯罪手法。但是今年他的倒台被視為是新左派的政治影響力的減弱。
《時代》雜誌的畢琪認為,習近平能得高位是由於他連繫各個派系的能力,因此很難去猜測他的政治路線,但是說他不能容忍毛主義的復興也許不會離事實太遠。畢琪猜測,《求是》一文是否是胡錦濤要打擊新左派以鞏固自己的歷史定位?或是代表了習近平因自身的家族歷史對文化大革命的憎惡?
的確,習近平曾經對文化大革命的結果表示遺憾。據美國自由派在線媒體《每日野獸網》(The Daily Beast)報導指出,習近平曾於美國副總統拜登訪中時,在言談中表示自己的父親與家人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了許多苦。紀錄顯示,中國官方口譯並沒有翻譯這段話。報導也指出曾有歐洲外交官員也表示聽過習近平對文化大革命的負面評論。根據《野獸網》中指出的一則由中國媒體報導、未被確認的消息,習近平甚至曾因提及其同父異母的姊姊於文化大革命自殺一事而公開落淚。
不過,出版了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傳》的羅伯特‧庫恩(Robert Kuhn)認為,習近平的確了解文化大革命期間左派極權政治的不正義,但是,庫恩說:“你看不到他的憤恨不平”。
習近平的政治路線中立且很神秘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和中東在線新聞媒體《國民》(The National)對習近平作為下一任中國領導人的分析報導皆表示習近平的政治路線看似是中立的,也很神秘。
《外交政策》10月19日的文章指出,習少有讓外界知道他的治理手法的機會。文章作者約翰‧甘納特(John Garnaut)認為,與近期美國總統大選的喧鬧相比,中國的下一位領導人的消息可說是少之又少。外界亟欲了解習近平,但是他的政策偏好、在政府裡的紀錄、甚至是他的家族情況皆是一團迷霧。
在習近平的自傳性文章裡,他的“黃土地”經歷告訴中國人民,他有與中國廣大草根人民親近的經驗,澳洲國立大學中國中心主任白傑明(Geremie Barme)表示這對中國人民是重要的。在他的自傳文章裡,他形容當時他經歷過的苦難(“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更表示“刀在石上磨,人在難中練”。他在文化大革命遭遇的衝擊也是巨大的。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習慣於或懂得如何維持低調。
甘納特表示習近平在黨內的高升可說是倚賴他避免與大人物衝突以及不凸顯自己的策略。即使他有任何突出表現或是可怕的錯誤,也都在現在共產黨強調集體政治的情況下被抹平了。他的政治成就似乎就是不留下一絲痕跡。
在少有的公開例子中,習近平表現出的政治形象是一個有能力的政治家,可討好所有重要的政治派別,即使這些派別可能在利益和意識型態上是相互牴觸的。甘納特表示習近平也玩過反美(西方)和標舉毛主義的手法,但他同時也保護私人企業並將她的女兒以假名送往哈佛大學念書。
《國民》的分析報導中也表示習近平在中國政壇裡似乎並沒有被貼上特別左或特別右的標籤。報導指出,雖然除了與解放軍有著比胡錦濤更深的關係之外,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待過的地方幾乎也皆是經濟發展良好的區域,如江蘇、福建和浙江,但是中共官員的背景通常並不能百分之百作為他未來政治走向的根據。
原因是,中國已經由個人獨裁轉向寡頭政治,這意味著黨內部的合意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是重要的,這也表示權力位置是根據各個派系的利益來分佈的。習近平將來的副手、也將接班成為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即是屬於胡錦濤的共產黨青年團派。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幾乎可以確定在政策執行上的延續性,但這也會限制習近平與他的統治團隊迅速回應任何事件的能力。而這在中國現下經濟成長已趨緩的情況下更顯得迫切。
在經濟上,習近平的新團隊可能無法如外界期盼般地帶動世界經濟,而在政治方面,雖然習近平比起胡錦濤可能更有自由派的作風,但在目前為止看到的習近平的政治生涯中,並沒有任何他想改變現有中國權力結構的意圖。《國民》尤其強調,任何正在面對經濟難題以及外交政策危機的政權,皆不會有任何採取自由化動作。
編譯參考新聞:
1.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2/10/12/chinas-new-catch-all-excuse-insufficient-theoretical-preparations/.
2.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NJ17Ad01.html.
3. http://world.time.com/2012/10/17/missing-in-action-as-china-readies-for-a-leadership-handover-where-are-marx-and-mao/.
4. http://www.thedailybeast.com/newsweek/2012/02/05/xi-jinoo-china-s-next-president.html.
5. http://www.thenational.ae/arts-culture/chinas-new-leader-inherits-major-challenges#full.
6.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10/19/the_creation_myth_of_xi_jinoo?page=0,0.
转载自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