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翻墙直连本站 tiny.cc/jinnews
【看中国2013年10月01日讯】中国央行由15人组成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人员调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委员名单更迭。
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该如何来定义它呢?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成立于1997年7月。货币政策委员会对于成员的选择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除金融专家外,还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央行行长、副行长、发改委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证监会主席、保监会主席等等。这些成员与金融专家委员不同,没有固定的任期,经常会一直担任委员,直至他们不再担任相关政府部门的职位为止。就像这次,人员结构调整主要也是基于后半部分国家高层的人员构成变动。
从以上定义来看,货币政策委员会有点相当于决定中国货币政策方向的智库和幕僚机构。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将被拿出来与美国美联储的FOMC投票机构——也就是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
不过,这两者的性质还是区别很大的。
名义上说,美联储是独立于政府的机构。虽然现在对这种独立性多有指责,但不管怎样质疑,美国的货币政策决策权还是牢牢掌握在美联储的“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FOMC)手中。中国的情形就跟美国太不一样,定义上都说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个“议事咨询机构”。其实就是说,它更像个顾问,真正拍板的是国务院
另外,从机构争论的要点还是相关人员的处事风格来说,也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美联储高官,无论是否担任FOMC投票权成员都很喜欢在公众场合表达对美联储政策的看法,提出个人建议。他们可以算高调的活跃分子。而与此相比,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很少在公开场合表态,他们的政策倾向相对并不那么明朗。
关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委员会内部就不存在政策倾向的细微区别。实际上,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内部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鸽派和鹰派。只是与FOMC不同,后者争执焦点在于权衡就业数据也就是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则略有区别。
中国的“鸽派”是指倾向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认为防止通胀风险的重要性不及刺激增长。所以中国的“鸽派”则指这位委员在利率自由化和汇率政策改革方面持保守态度。
“鹰派”则是倾向货币紧缩,认为通胀的风险比刺激增长更重要,不能为了刺激增长就让通胀的风险居于次要地位。所以中国的“鹰派”支持利率自由化和汇率政策改革。
业界一直有个说法,比如以上届领导班子国务院高层的立场来看,当时我国的温家宝总理和王岐山副总理,还有当时的专家委员陈雨露可以算作鸽派,鹰派肯定偏少,比如当时的周其仁或者这一届的钱颖一,都可以算作是鹰派吧。
从以上这几点的区别来看,尤其是第一点,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值得思考。
从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存在是符合国际规律的——现有的资料表明,全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中,有79个中央银行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来制定货币政策。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不存在瑕疵。
从人员构成和分布情况看,我国的委员们绝大部分来自于北京,并且金融部门占据了绝对主导。相比之中国的部门建设,美联储FOMC的成员中,有固定比例来自地方的州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而之前在委员人数11人的时代,还存在官方色彩过重的局面——当时非官方经济学家仅有一人,目前是三人。当前这种局面有所改观。
另外一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在官员比例过大的情况下,难以真正与高层形成差别化——这种情况下其幕僚结构的意义就会相应被降低。
比如目前的货币政策议案采取一人一票,而按照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提出的货币政策议案,经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员表决通过,形成货币政策委员会建议书——这样的情况下议案必然带有极强的官方色彩和政府意志,仅仅是原中央银行理事会的翻版。
这样就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考虑各阶层的代表性有别,与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排除财政部、经济企划厅代表的表决权,以及1994年法兰西银行改革时排除现任政府官员参与货币政策理事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制度安排恰恰正是维护中央银行独立性所需要的。
http://www.bannedbook.org/ 来源: BWCHINESE中文网
本文标签:
副总理,
发改委,
国务院,
央行行长,
总理,
改革,
政府,
日本,
温家宝,
王岐山,
看中国,
美国,
翻墙,
自由,
陈雨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