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聚焦中国: 习近平:“我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

明鏡新聞 - 最新要聞
 
All Tech news in ONE place

Tired of browsing thru hundreds of RSS feeds? Try Techi. All the tech news from around the web in ONE place, including exclusive articles. Daily newsletter.
From our sponsors
习近平:"我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
Oct 11th 2013, 22:55

  1949年3月1日,习仲勋和夫人齐心的第一个女儿在延安桥儿沟出生,后来姥姥邓耀珍说:"孙女在桥儿沟生,就给她取名『桥桥』吧!"

  二女儿在西安出生,取名"安安",每日与姐姐形影不离,分外亲热。习近平、习远平两兄弟小时候天资聪颖,志向远大,好学上进,招人喜爱。

  习仲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他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不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齐桥桥穿过的衣服,再给妹妹安安和弟弟近平、远平穿

  有时候他也和孩子们一起去商店转转,孩子们看见玩具就嚷嚷着要买,因为习仲勋从不带钱,孩子要不到,就不高兴,他就耐心地讲道理,同时坚决不让别人代买或赠送。

  (习家)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齐桥桥上初中时,母亲齐心把炼钢时穿过的一件大襟罩衫给她穿,上面有不少被钢花烫出的洞眼。齐桥桥穿过的衣服鞋袜再给妹妹安安和弟弟近平、远平穿。

  孩子们习惯穿旧衣服,穿着新衣服反倒不自在,因为同学们穿得都很朴素。以至于习仲勋后来给桥桥做工作说:"你是女孩子,还是要穿好一点。"

  习家人节俭行为出乎人的意料……家里厅堂的灯晚上一般很少打开,他要求房间里只要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地上有烟头,他都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里。

  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一直保持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儿女们一直保持着,就连孙辈们也继承了爷爷的这些好传统。

  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习仲勋让齐桥桥、习安安、习近平、习远平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学寄宿上学,每周回家一次,都是他们自己乘公共汽车上下学,习仲勋从来没有用自己的车接过他们。孩子们除伙食费和乘坐公共汽车费用外,几乎不给零用钱。

  有时孩子们吃冰棍花了钱,就没有足够的钱乘坐公共汽车,只好走路回家。路远累得走不动了,齐桥桥就拉着弟弟妹妹的手,坚持走到下一站再坐车,为的是省钱。

  为了不让学校知道女儿是副总理的孩子,让其改随母姓

  习仲勋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许搞任何特权。

  习仲勋坚持让齐桥桥吃住在学校,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学习,保持平民本色。

  那时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习姓又很少见,很容易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联想到习桥桥就是习副总理的女儿,习仲勋为了避免学校因此照顾女儿,就让她改随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齐桥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80年代初,习仲勋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是他一生职务最高的时候,这时他对子女教育的要求更加严格。

  那时,一些干部子女利用父母的地位和影响经商捞钱,有的违法乱纪、触犯刑律,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习仲勋对此十分忧虑,他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纠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端正了家风,才能树起好的党风。

   他和前妻生有习和平、习乾平、习富平(习正宁)两女一男。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学的是法语,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1983年, 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他说:"还是不要调她去好。你这个光大公司名气大,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 去,我的孩子不能去!"

  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乾平,女儿委屈地说:"我是学外语的,到光大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点事情,有什么不好?"习仲勋严肃地说,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乾平继续在《国际商报》工作,后来出了几次国。习仲勋知道女儿多次出国的事后,就要她说清出去的理由。父女俩为此在一次吃饭时燃起"战火",女儿顶撞 说,我是记者,我是学外文的,出国是工作需要。习仲勋忽然站了起来,把筷子一摔,高声说道,哪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么行为都加上工作的名义!直到女 儿表示今后不再随便出去,要踏踏实实工作后,他才消了气。

  儿子习正宁,是"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户县山沟里一个国防科研单位工作。刚恢复的解放军后勤学院急需从军内外选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习正宁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要求,被选中并迅速办理了调动手续。

   就在快要报到之前却起了变故,原来习仲勋得知此事后,没有与儿子商量就让学院撤回了调令。习正宁想不通,认为这完全是正常的工作调动,与父亲没有任何关 系。习仲勋深知儿子当年因他的牵连而在毕业分配时受了影响,但他这次还是让陕西省委做工作,要儿子继续留在原单位。他说,不能让人说我习仲勋刚恢复工作就 调儿子回北京,如果那样做就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习家的忧伤往事:女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习仲勋的家庭不仅有欢乐、融洽、和谐,也有忧伤和酸楚。女儿习和平聪颖秀丽,恬静文雅,为习仲勋所疼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是习仲勋难以抹去的心痛。

  在文革中漫长的监护日子里,习仲勋有八年时间没有妻子和孩子们的任何音讯,更不知道他们的境况。

  之前一次见面还是在1965年12月。那时正在北京郊区参加"四清"运动的妻子齐心,在习仲勋赴洛阳前专门请了一天假看望他,此后两人再没见面。

  他惦念着齐心,齐心也挂念着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齐心的处境更加困难,因与习仲勋没有"划清界限",被康生列入500人黑名单之中受到审查,在"五七"干校劳动长达七年之久。

   当时四个孩子都尚未成年。三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桥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劳动锻炼,安安到山西省运城地区临猗县临晋公社云冲大队插队,近平到陕北延川县 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小儿子远平和妈妈在一起,去了"五七"干校上"五七"中学,初中毕业后,就被剥夺了继续升学的权利,到工厂当车工学徒。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齐心于1972年冬给周恩来写信,请求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希望能与习仲勋见面。周恩来很快做出批示,要求有关方面予以落实。

   之后不久,习仲勋被专案组带到北京城里的一个地方,齐心和孩子早已等候在那里。见到习仲勋,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来,亲热地叫着:爸爸、爸爸。他八年没有 见过孩子了,顿时热泪盈眶。面对两个女儿,他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桥桥,哪个是安安,看着两个长大了的儿子,竟然完全不认识了。习仲勋离开家时,近平11岁, 远平8岁,这时已分别是19岁和16岁的大小伙子了。

  25年后,习近平颇为感慨地谈起了这次相见时的场景:"他 看见我们就哭了,我赶忙给他递了一支烟,也同时给自己点燃了一支。他就问我,你怎么也抽烟了?我说,『思想上苦闷,这些年,我们也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 的。』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你抽烟我批准了』。到第二次再见到我时,他竟然把自己用的一个烟斗给了我,并说:『我知道你没有条件抽纸烟,回去以后就用这个 烟斗抽旱烟。』这是他在困难境地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习近平:"我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

  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时,齐心依照家里的规矩给他写信,语重心长地说"高处不胜寒",嘱咐他更要从严要求自己。

   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寿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88岁是"米寿",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 聚一堂为他祝寿,这也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唯独缺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不是习近平不想参加父亲的寿宴,而是作为一省之长,实在难以脱身,于是 写了一封拜寿信。

  习近平写道:

  自我呱呱坠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48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给我最深印象的大约如以下几点:

  一是学父亲做人……您这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

  二是学父亲做事……我辈与父亲相比,太过平庸,汗颜不已。但更令我们感动的,是父亲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

  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在社会上喊我们是"狗崽子"的年代,我就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父亲……

  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

  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

  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

  《习仲勋传》编委会,《壹读》杂志摘编于《习仲勋传》(下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1 条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