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

中共十八大赶考 社会大转型期再遇险关

【多维新闻】随着中共十八大的临近,颇具影响力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以“井喷”之势扩大开来。尤其是刚刚过去的四川什邡警民流血冲突,将各类矛盾再次摆上了台面。伴随着公众民权意识增强的积极方面,还有民众躁动情绪的变化及不分青红皂白一拥而上狂热带来的消极影响。事实上,这一突出问题已经成了中共大转型期以及即将到来的十八大面前的一道险关。

首先是公众民权意识的上升。这自然是群体性事件频频爆发呈现出的积极方面。在此之前,各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类的声音一度成了贴在中国人身上的标签。通俗地讲,其实是对中国民权意识不足的无奈回应。社会转型期,即从集权政治向民主法治社会、从群众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的阶段,给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与提高、权利诉求与利益表达的增强提供了可能。其中,与维护产权相关的典型案例包括重庆吴平“最牛钉子户”事件、成都唐福珍、江西黄钟家自焚事件、抚州钱明奇爆炸事件等等。而与环保相关的,则包括大连PX事件及什邡暴力冲突等。

民众把憋在心里的火发出来了,中共当局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才能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创新社会管理。如同社会学家科塞所言,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如果一味地将压制不满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上再集中爆发出来,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可想而知。放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上亦是如此。

其次是民众情绪的变化。新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表明,参与抗议的群体多半想通过示威活动宣泄情绪。在中国当前这样一个快速变化和社会不平等广泛存在的环境中,由于社会成员所处阶层和地位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别,很多社会成员并没有实现诉求的合法手段。“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成了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在这种思想误区的指引下,即便是可以通过对话方式完成的经济利益诉求,民众也会主观地断言“非暴力无结果”。也就是说,本来不用发火、不用制造暴力冲突的事情,最终还是走向了尖锐的对抗。2004年四川“汉源事件”。因安置补偿不到位等问题,瀑布沟水电站涉及的上万移民聚集起来阻止施工并发生警民冲突,显示出普通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惜采取暴烈方式,这是典型的“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更加剧了此类事件爆发的频率和强度,民众的这种情绪宣泄也更为明显,也更容易被利用和调动起来。如什邡事件中,抗议群体一开始就以荷尔蒙大爆发的暴力来维权,如拆招聘、砸玻璃、推翻车辆等举动。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本来是由一名女中学生“溺水死亡”而起的,来自社会多个层面的“非特定多数人”组成的抗议群体与当事人并无利害关系,却一拥而上对当地党政机关实施打砸烧,借机泄愤,是典型的“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

最后是无知无畏人群的煽风点火。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由单一趋于多元,社会开放度明显超过以往。然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宗旨观念利己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导致各种“小道消息”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扩散开来,甚至在与官方说法形成的激烈对抗中取得压倒性胜利。

此类煽风点火的群体大多存在于互联网虚拟环境中,即“网中人”。

从2009年开始,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是经由网络得以引起关注的。如“陇南事件”、“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等。新近发生的什邡事件,大量现场图片及文字简讯也都是最先在网上流传开来的。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放任了“网中人”肆意造谣生事的作为;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对某一群体性事件摇旗呐喊以表达对社会诸多不满的情绪,很容易博得“共识”,进而给舆论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甚至直接推高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和破坏力。

梳理一番,就近发生的颇具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包括:首先是什邡警民暴力冲突。在这一抗议活动中,高中生和大学生担当起了领导角色。如同当地一栋建筑上涂写着的那几个粗体字——“为了什邡人民,我们可以牺牲。我们是90后”。虽然中共官媒驳斥了青年意见领袖韩寒等人对90后的赞扬,并对年轻人领导抗议活动的危险性发出了警告,但还是无法阻挡青年力量汹涌而来的态势。其次是广州乌坎事件。它的演变过程包含了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两种模式——压制与和解,显示了严峻形势下在法律框架内通过协商对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了民众维护权益与政府维护稳定的“双赢”。也给那些曲解“稳定压倒一切”的地方官员上了一堂课。

诸如此类的群体性事件虽然导火线不同,但其中深层次原因大体相同:除了社会转型期的利益问题,还有一些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共部分领导干部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简单粗暴,这就导致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此类事件虽然不独在中国有,但在中国特色的大环境下,不管是暴力执法一方,还是抗议者、网中人,以及生怕触碰到红线的大众媒体,已然无法跳出中国特色“群架”的总框架。也就是说,中国将长期受到群体性事件的考验,且这一考验将贯穿于整个社会大转型期的前前后后。而就当前来说,这一考验也是即将到来的十八大绕不开的“大考”。


(泉野 撰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